在没有情人的情人节里写下这一篇,仔细想还有点好笑:一个完全没有恋爱经历的人也会对“爱情”大发议论,对此我只能用“旁观者清”这句话来安慰自己了。
至今仍是单身汪并不代表我不曾观察留意过书本影视乃至现实中的“爱情”,站在爱情边上思考,也会比围墙内的人看到更多吧。
我们的教师、父母、亲人以及更多人,也许曾悉心教导我们怎样更好地生活,学习,工作……却很少认真教我们如何爱一个人。家长们在给孩子讲述亲情,友情时侃侃而谈,唯独小心翼翼地避开“爱情”这个敏感的话题。
或许因为如此,再加上某些家庭对子女们过早的“爱”的极力阻挠,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完全不知爱情为何物也不曾为之用心过,等到走入社会开始要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才发现自己的情感经历一片空白。
而他们也并不是一直拒绝爱情,很多人曾偷偷阅读过那些肯定会被家长封杀的通俗言情小说,以此获得最早的启蒙。我也敢肯定,一定还有不少人曾对影视里极力渲染的爱情故事无比向往,尽管那些场景只是编造来满足他们对爱情的各种幼稚想象。
然而,为了怕受伤而企图仿照书本影视里主人公的套路展开恋情的做法还是拙劣得很。
事实上,就算有人教,就算我们熟识了爱的方法,我们就能在个人情感生活上少吃苦头吗?看来也不完全是。
印度影片《欲望与智慧》里教授kama sutra艺术的优雅女教师拉莎,为民间和宫廷培养过无数能歌善舞且深得情爱之道的美慧女性,也没法为她的女学生们传授找到真爱的捷径。她对一位在情感路上屡屡失败的宫女说过,你找真爱的话那是最难的功课,真爱的功课就是预备,爱不是降服失去自己,爱是瓜熟蒂落,别想一路到底,生命绝非如此。
这是她对自己的爱情教学的一个略为无奈的总结,也是对千变莫测的情爱的永恒疑问。
那句话让我在后来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坚信:爱就是一门学问,且无法像学生时代那样,直接到用一张苍白的试卷就能检测学习的成果。
而即便爱是一门就算再努力学习也可能尝遍遗憾和苦涩的艰辛学问,世上还是有无数的人为之投入和伤神,只为了那个或许渺远得很的圆满结局。
严歌苓在《扶桑》里说“一个十四岁少年所具备的爱的能量该是多倍于他的成年,多数人在十四岁的爱情被父母,被家庭,被自己扼杀后又被狠狠嘲笑了。”
不只有十四岁的爱才来得可贵,孩子们的情感同样诚挚和珍贵。
以孩子为主角的文学和影视总能打动人心,因为儿童眼里的世界往往还是创世时干净简单的样子。他们所经历的爱的悲伤滋味,也如他们所感受到的爱的美好一般让人心颤。
《阿拉比》应该是乔伊斯写过的最“煽情”的一篇小说,可因为主角就是一个天真的,正在长大的孩子,所以这种故事总有着与成年人的情感故事完全相反的情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再而衰,三而竭”是现代人的调侃,其实也是他们对爱情力不从心的一声叹息。
如果对爱失望,不妨去看看孩子们的眼睛。
希望那些可爱的孩子在长大后也不要成为这些失意的成年人中的一员。
不管怎么说,爱是一门始终需要用心参与和学习的功课,纸上谈兵终究是可笑的。不要太急于求成,不过。也不要指望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