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言谏制度是一种以神学政治观念与忠谏政治观念为指导思想,大臣谏诤君王过错,促使君王自我调整、自我补充、自我完善的机制的观点。
进谏形式:
①忠直死谏。置生死不顾,犯颜直上,极陈厉害。
如:唐魏征直谏唐太宗,比干谏言商纣王。
②婉言劝谏。委婉曲折谏言,谈笑间说服君王。
A. 旁敲侧击。从无关紧要的问题入手,让对方领悟其中的意思,从而达到劝说的目的。
如:吴王要讨伐楚国,楚王说如有人上谏则严惩,有个侍从巧妙地设局,并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楚王幡然醒悟。
B. 诙谐言谈。幽默善讽,以诙谐机智的语言讽谏君王
如:齐威王喜欢猜谜语,也喜欢吃喝玩乐,作长夜之饮,嗜酒无度,不理朝政,国家危在旦夕,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敢去劝谏。淳于髡给他出了这样一个谜语:“国中有一只大鸟,停歇在王的庭堂上,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道是什么原因吗?”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讽刺他,想了想回答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C. 譬喻讽谏。指下对上,不直指其事,而用委婉曲折的言语规劝,使其改正错误。
如:邹忌以自己生活小事指出齐王受蒙蔽深矣,从而讽齐王纳谏。
进谏的形式也在不断的变化,逐渐丰富多姿。组合《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以“谏”立骨,从赏“谏”艺术,到领略古代进谏文化。
罗老师的《“谏”花绽放“春意”盎——<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群文教学》课例中,在确定“谏”字立骨后,引诗句感知自古以来忠诚之士的情怀,接着挑选三篇文章中典型性的“谏”言,设立语言支架,从否定词、语气词中读出三人劝谏的语气和内心世界,随后从感性上升至理性分析劝谏的艺术,设置情节支架,如:
曹刿论战(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能不能去掉自己的经历直接去劝谏?
(3)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分析诸葛亮的劝谏艺术。
这三处情节都是打开三位忠诚之士劝谏艺术的突破口,管窥见豹,分析出曹刿讲究“先抑后扬”的技巧和精妙的解决方法;邹忌的艺术在于善于观察生活并反思,以亲身经历委婉规劝。诸葛亮的艺术在于充满真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至此,课堂重点已托盘而出。
罗老师又顺势进行主题探究,探究古代的劝谏文化,有忠直死谏,有婉言劝谏,有譬喻讽谏。欣赏至此,我想应该可以收束课堂了吧,可是后面还有精彩——搭建了生活支架,“如果你是三中‘心灵氧吧’的特约导师,你会如何规劝屏幕中显示的真实情境里的主人公,用上一种或几种劝谏方式劝说。”整个过程是整合、引导、穿插、提升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