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的彩蛋大家看出来了吧。没错,那篇武安君的遗书是我瞎编的。
继续王翦的故事。
王翦封侯
类似的情形,也曾发生在王翦身上。他的处理方式却比前辈武安君高明不少。
名将王翦,频阳东乡人(陕西蒲城到富平一带)。和白起一样,也是行伍出身,并没有显赫的家世。完全是靠军功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做到大将军。他和两个儿子一起,为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征战大业。除了韩国,其它五国基本全是被王翦父子灭掉的。尤其是亲手灭赵,灭楚,也算是替前辈白起接续了未竞的事业。
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年),始皇帝嬴政计划伐楚。王翦认为,楚国国力强盛,纵深开阔,至少要六十万大军才能取胜。年轻将领李信则认为,楚国已是穷途末路,用兵二十万足够。
当时王翦已是白发苍苍的老将,嬴政认为这是老头子年纪大了胆子小,不中用。于是就让李信、蒙恬率二十万攻楚。王翦就坡下驴,说自己的确是年老体衰,请陛下恩准告老归田,安心养病。始皇帝自然准了。
年轻气盛的李、蒙二将,起初势如破竹,兵分两路,深入楚国腹地。却没料到正中楚军诱敌深入之计。在城父(今安徽毫州东南)会师后,被尾随的项燕从后方偷袭,大破秦军,斩杀秦军七个都尉,让秦军吃到嬴政即位以来少有的败仗。
如果是武安君,这会儿大概要说:谁让你不听我话来?好在王翦不是武安君。
始皇大怒,同时意识到王翦的意见是正确的,楚国虽已末路,但是毕竟曾是第一大国,地广人众,死而不僵,绝不是轻易就能战胜的。于是轻车快马直奔频阳,亲赴王翦老宅登门道歉,请老将军再度出山:
“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先推辞了下,说自己年老体迈,难担大任,朝中青年俊杰不少,王上大可另选良才。始皇说这事儿非你不可,少废话就这么定了。
王翦说,我本事不行,一定要去的话,可非得六十万大军不可。始皇说你说怎样就怎样,全听你的。
于是老将重新披挂上马,率六十万大军出征。始皇亲自送行至灞上(古时军事要地,今西安东南,蓝田西,即“白鹿原”)。
这个时候,王翦提了一个要求:求大王赐良田宅院若干(“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说呵呵,将军你还哭什么穷啊,你这么大功劳,回来各种封赏少不了你。王翦立刻怨念模式开启,说,为大王办事,有再大的军功,也封不了侯,我得给子孙后代留下点家业好混饭吃啊。万一我这一去不回,早点赏赐家人土地良田也好。
这里讲点背景。由于战国中期各国国君还都是以侯为号,故其爵制中没有侯爵,最高者称君。如四公子均被封君而未封侯。再如强秦关键人物商鞅也只是封为商君而不称商侯,其正式爵称则是大良造。直到惠王以后,秦国才出现侯爵。即便如此,统一六国之前封侯者都极少。秦王朝大量分封关内侯、伦侯和彻侯等侯爵,则是统一六国以后的事。
始皇帝听了王翦的抱怨后大笑,不过还是没当回事。打发将军上路了。然后王翦在行军路上,还派使臣五次上书请求赏赐,以至于连亲信部下都看不下去了:“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
这时王翦才对亲信说出真实用意:“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看到这,顿觉跟王翦比起来,白起在处理职场政治方面,真是图样。王翦把老板的心态掌握的一清二楚。手握重兵的大将军,放在哪个朝代都是君主的心腹大患。表现得贪图点钱财土地,就是向君主表明自己毫无野心。老板对你放心了,就不会在关键时刻从后面捅刀子。
王翦不愧是老江湖,在始皇帝这样难对付的君主手下,仍然是游刃有余。也难怪秦始皇尊其为师了。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决定了王翦不可能像白起那样直言敢谏。这也是为什么司马迁对二人会有如下的评价: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然不能救患於应侯。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及孙王离为项羽所虏,不亦宜乎!彼各有所短也。
秦始皇二十三年,王翦破楚军,杀项燕,俘楚王负刍,楚灭。二十五年,秦统一天下,以王翦功大,封武成候。
后记
白起的故事告诉我们三件事:
- 不要得罪上司
- 不要得罪小人
- 再牛也不要太装逼
武安君几乎把这三条犯了个遍。王翦就聪明太多:老子牛逼,但一定要装孙子。
这些放到现在的职场中也一样有意义。不过,是要明哲保身做个混日子的滑头,还是跟随本心做个风一样的汉子,就见仁见智了。
参考资料:
-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 百科·白起
- 百科·王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