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阅读书籍收录
知不等于行?教你用“知行日志”搞定知行合一!

知不等于行?教你用“知行日志”搞定知行合一!

作者: 虚舟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9-20 06:06 被阅读24次

1. “知行合一”这个词来源于王阳明,这个“知行合一”的“知”,并非“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那个是非对错的判断标准,“自家底准则”。“良”就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意思。只要找到这个知,行就是自然而然的了。所以阳明先生并不同意“先知后行”、“先行后知”这种将知行当做两件事的观点。在他看来,真知即等于真行。你之所以不能行,不是因为你没有知,而是你没有真知。真知必然带来真行。就像“好好色,恶恶臭”一样,见到美的颜色,自然而然就会喜欢,闻到恶臭自然而然就会厌恶,你不会思考个5分钟再去喜欢或者厌恶。

当然,也有人抬杠,说见到美色、喜欢美色不能算知行,除非走上前去搭讪美女,才算完成了知行,当然,这样的言论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

2. 知行合一学说带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其中之一是真知带来真行。在当下新名词满天飞的环境中,我们很容易听到某些词就以为自己知道了、学到了,从而被名词所障碍。知道并非真知。比如你去见一个高手,高手跟你透露了几招,你大喜,以为自己知道了。但是等你回来自己比划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这中间还差一个刻意练习、反复内化的过程。当你反复操练,不断比对之后,有一个时刻,你可能有一种尽在掌握的感觉,这时才能说有一点真知的可能。

我们要的是真知,是那种一拍大腿——“TNND,老子终于知道了”——这种感觉,而不是在自己的微信收藏夹里,在自己的有道云笔记、印象笔记里又放上几篇好文章,貌似知道了,其实未必是真知。

3. 知行合一学说还提醒我们,有时也要重视内心的声音。人本身是自带导航的,本身是有“定盘针”的,但我们往往不相信内在智慧,而选择向外求,使劲搜刮和堆积各种信息与资料,然后凭借这些来解决我们人生的重大问题。其实,有时不妨多一个选择,就是“自得于心”。真正改变你的,通常都是那些顿悟的时刻。

所谓聆听内在的声音,就是阳明先生提到的“致良知”。巧的是,西方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也力倡此法,在著名的7个习惯之外,他提出了第八个习惯,这第八个习惯就是——找到你自己的心声并激励他人找到他们的心声,跟阳明的致良知如出一辙。

4. 如何致良知呢?你自己有事没事去听听自己的心声就好了,当然这说起来简单,其实也需要刻意练习。因为我们并不能那么轻松的听到自己的心声,有时内心有多个声音,我们也无法分清到底要听哪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阳明先生提到了道德上的修炼,即正念头,当我们有不正的念头的时候,要尽最大努力去克制和转化,是为“省察克制”,所以阳明非常重视“慎独”和“诚意”。所谓慎独,就是你一个人的时候你的所想所作所为,不能有愧于心。所谓诚意就是你不能自欺,要诚实的对待自己。

为什么听心声和道德修炼挂上关系呢?为什么良知更让人有一种道德判断的感觉呢?这跟中国传统智慧一向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论是一致的,只有先修身,把自己的道德水准打磨好,才能有机会有能力去干国家大事。道德修养是修身的重要内涵,在古代,勤学并不是现在我们所理解的学知识,而更多是道德修炼。

在阳明看来,所谓“格物致知”,格的不是外在之物,格的是念头,就是正念头的意思。致知就是致良知的意思。所以,他认为,致良知是儒家自古以降的一点真骨血,是儒家的正眼法藏。

5. 知并不能带来行,真知才能带来真行。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傅盛所讲的“成长就是认知升级”这句话,“真知”就是“知”认知升级的结果。如果认知没有升级,还停留在原先“知”的水平,你是没办法成长的,也没办法完成新的战略行动。大道理为什么不管用?因为还停留在“知”的层次,你要想办法把“知”变成自己的“真知”。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认知,从“知”走到“真知”。

6. 如何从“知”走到“真知”呢?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对概念进行重新定义。因为认知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概念组成的,如果你对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你不可能有新的认知。对概念的新诠释、新定义必然带来新认知。李笑来得到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通篇都在干这种事情。

这就要求我们成为一个知识生产者。我们以前都以“知识工作者”为荣,其实,这没什么好光荣的,现在就是种庄稼种田也是知识工作者。我们要成为知识生产者,生产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

生产知识的过程就是把“知”升级到“真知”的过程。比如就学习这个概念来说,很多人以为学知识就是学习,但是古人告诉我们,道德修炼才是学习,史蒂芬柯维说品格才是效能之根。很多人认为读书就是学习,积累知识就是学习,但是王东岳告诉我们,思维通道的改变才是学习。思维通道的改变相当于认知升级,能导致认知升级的学习才是学习。因此,如果你真的能通过自己的体验,认识到品格第一,认识到思维通道的改变是成人学习的本质,那么你就有可能生产知识、生产真知,因为你对学习这个概念的理解变得不一样了。

7. 那具体如何去做呢?在哪里生产呢?就在你的生活中生产,就是借助你每一天的生活来生产知识,让你的生活成为你智慧的源泉。而生活也确实是你智慧的源泉,你能通过一定的操作,让小事变好事,大事化大智。

我们既然要“跟今天做朋友”,要把一切的工作、学习、成长的具体动作都落实在今天,我们也要把学习成长取得的智慧从今天的生活当中提取出来。如果别人是拆书,那么我们便是拆生活。把生活拆解开来,找到那些散落在、隐藏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的珍珠,并慢慢把这些珍珠都串起来,形成自己应对问题的知识体系。如何来拆生活呢?方法就是复盘和反思,并把复盘反思的内容记录在“知行合一日志”(简称知行日志)上。

8. 那什么叫“知行日志”呢?简单来说,就是帮你生产真知的日志。因为生产真知总需要一个过程、一个生产线、一个干活的工具吧,这个过程、生产线、工具就是“知行日志”,我们通过这个日志来干一件事,就是生产真知。

既然是日志,就是每天用来记录东西的一个本子或者电子文档而已。我们要在这个本子或者文档里干三件事:记录、反思、提炼

知行日志

001 第一件事就是记录。记录一天的发生过程。你可以记录事件、记录过程、记录问题,也可以记录问题、记录情绪、记录时间。

002 第二件事就是复盘反思。就某个点、某件事慢慢进行剖析,你需要借助自我对话、自问自答等方法,反思自己、剖析原因、寻找假设、发现模式。

003 第三件事就是提炼。复盘到最后,提炼形成行动指南,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提炼很简单,就是形成一句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作为你的行动指南,作为你的方法论,作为你的原则和价值观,然后再去践行出来。提炼的原则就是:一句话、记得住、用得上、少而精。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就是你提炼的时候可以参照的标准,你需要找到自己的六项精进。

这个“知行日志”需要你每天去记录,把它变成一种习惯,日积月累,积沙成塔,在潜移默化当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假以时日,就可以借助知行日志,成为一个知识生产者,拥有自己的东西。

相关文章

  • 知不等于行?教你用“知行日志”搞定知行合一!

    1.“知行合一”这个词来源于王阳明,这个“知行合一”的“知”,并非“知道”,而是“良知”,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天生的那...

  • 210104图

    以知促行 以行促知 知行合一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两个维度,“难与易” “先与后” “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

  • 我是如何对财富视而不见的?

    “有人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理论联系实践”,事实并非如此。知行合一讲的是“知”“行”是同一个功夫,知即是行,行即是知。...

  • 如何做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什么? 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的人的时间,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认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

  • 观心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心学大师王阳明提出的认识论。他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常常被挂在学校的各...

  • 5致良知与知行合一(后三变之2)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的关系:知行合一是致良知的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什么是知行合一? ”知“的真切”知“得笃实,便是行;...

  •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古老而又崭新的话题。知是行之始,行是始之成。一般人的理解知就是知道,行就是去做,知道了去做,就是知行合一...

  • 对“知与行”进一步理解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行合一,第一理解就是知道了道理,按照着道理去实施,去生活。而“知行合一”道理易明白,真...

  • 哲学与思想(9)—— ——此文献给我敬爱的老师们!

    (三)何为“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作为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不等于行?教你用“知行日志”搞定知行合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cfg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