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高中同学回长沙,带着家人游岳麓山,她在朋友圈中分享了几张照片,我欣喜地发现自己还能将照片中的景点一一辨识出来。
尽管在岳麓山下只住过七年,但我仍然觉得那是一个最适宜我居住的地方,依山傍水四季分明,夏听蝉鸣秋看红叶冬赏残雪,春天里更是连空气中都能闻出一丝绿的味道,这四时的风景给当年那个十几岁的少年留下了一辈子的记忆。
岳麓书院的秋。【1】和大多数名山相比,岳麓山并不高。当年没有索道,一家老小徒步爬到山顶也就是小半天的功夫,现在看来这倒是个合适的高度,既锻炼了身体,又不至于对体力要求太高。
岳麓山也没有险峰深壑,她的景无非就是些自然寻常的春花秋月。不少人来岳麓山,更多地是因为她的历史和人文,凡宣传岳麓山,大多会提到“儒释道”三教聚一山,指的是山下的岳麓书院,山腰上的麓山寺和山顶上的云麓宫,它们分别是儒家、佛教和道教的胜地。不过在我看来,岳麓山还有一教,那就是“红”,岳麓山的红浓缩了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半个世纪中湖南人所经历的激荡风云,国粉拜山能访黄兴、蔡锷,毛粉拜山能“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我最喜欢的,却是麓山的亭。
来爬山的人在麓山脚下见到的第一个亭子,是东方红广场边的自卑亭。
三十多年前,自卑亭里开设有一个小卖部,卖些香烟瓜子冰棍儿汽水。夏天,大学常常在大操场放映露天电影。晚饭后天刚麻麻,人们便自带板凳马扎从各个宿舍汇聚而来,那个时候也是自卑亭生意最好的时候。后来露天电影改室内了,自卑亭里便开始卖些报纸杂志如读者、知音;再过了几年,亭子前挂上了历史文物建筑的牌子,小卖部撤掉了,里面改成了自卑亭历史展览。
自卑亭。【2】和一般亭子的开放性结构不同,自卑亭四面没有柱子,取而代之的是厚重的土墙,墙中各开一扇拱门,从外观上来看与其说它是个亭子,不如说它更像个土地庙,只是少了根大圣的尾巴。
自卑亭外表质朴厚实,是岳麓山上为数不多没有毁于日军轰炸的古建筑之一。自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当时上山的路恰恰从亭中穿过,行人可以在亭中歇脚和躲风避雨,所以它的四面建有土墙。现存的自卑亭修建于清嘉庆年间,为传统砖木框架结构,四面土墙支撑,单檐歇山顶,上盖青瓦,亭角微翘,吻兽脊饬,白粉灰外墙,四向皆开有朱漆拱门。
民国初的自卑亭。【3】小时候并不知道自卑亭名字的来历,我一直疑惑于这个亭子为什么要“自卑”。后来才知道,自卑亭的名字出自于《中庸》的“君子之道,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君子的修身方法,好比长途跋涉必须要从近处启程,又好比攀登高山必须要从低处开始。这里的“自”不代表“自己”,而是“从”的意思。自卑亭正处于麓山脚下,从自卑亭始、沿东方红广场南侧的上山之路恰恰叫做“登高路”,自低卑之处而登高远的寓意就十分明了了。
如果沿着广场的北侧向西,走不到一公里就到了闻名遐迩的岳麓书院。
书院两侧各有一个池塘,池塘中各建有一个水榭。正对着胜利斋的南侧水榭是个茅草顶的亭子,亭子和水岸间有石桥相连,台基和栏杆都是花岗岩材质,六根灰色的亭柱上支撑着一个黑褐色的圆形茅草顶,远远望去和白金汉宫门前卫士的熊皮帽子有几分神似。
小时候我只喊它茅草亭,却不知道这片池塘叫做饮马池,也不知道这个亭子有个更好听的名字——风雩亭。
风雩亭。【4】《论语·先进》中写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子皙看来,暮春时节,换上做好的春装,叫上五六个朋友,带上六七个孩童,先在沂水边洗个澡,再在舞雩台上吹吹风,最后唱着歌回家,这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
如今书院里不见前来听讲论道的书生,饮马池边早已没有书生们的马匹,风雩亭中也再见不到敞怀干衣、坐而咏的冠者童子;只是在暮春初夏的黄昏,偶尔还能见到三两个老者,一张棋盘几把蒲扇,便把这沉思中的岁月印刻在风雩亭中。
从风雩亭折向北,经过岳麓书院正门沿着红墙碧瓦走上百十来步,便可以看到书院的另一个池塘和水榭——黉门池和吹香亭。
黉门,即学校的意思,指岳麓书院。黉门池中的吹香亭是个八角单檐攒尖的亭子,飞檐翘角,青灰色瓦片配有绿色的亭脊,亭子通过三拱石桥与岸边相连。吹香亭的名字相传由清代岳麓书院的山长欧阳厚均所取,柱联“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出自于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题衡山隐士山居》。
吹香亭。【5】吹香亭的香,在于满麓山的香樟,在于满书院的槐树,更在于满黉门池的荷花。仲夏时节,骄阳似火,黉门池中却是一片碧绿,一支支红蕖或亭亭玉立于水面之上,或娇羞地躲在荷叶之中;等到日头西下,柳枝轻摇,晚风带起荷香来,这吹香亭便是绝好的纳凉之处。闲坐亭中,蜻蜓飞舞,荷香扑鼻,眼虽近在夏花之中,心却已在三岛之外。若不是岸边买菜归来的老妪相互打招呼,我的心神怕是仍在云端之上逍遥。
秋天的吹香亭。【6】在与吹香亭相对的位置,岳麓书院的山墙中建有一个圆拱门,拱门后的小径通往松林斋,拱门的内侧题有四个字:“风荷晚香”,我的闲坐无意中恰恰应了这岳麓书院八景之一。
和别的高校相比,黉门池没有北大的未名湖那么大,也没有清华的荷塘那么有名,但黉门池的荷花、吹香亭的飞檐、书院山墙的红砖碧瓦、加上那个拱门的别有洞天,这个小巧精致的组合却更能给人带来一番中国园林的风韵。
风荷晚香及远处的吹香亭和黉门池。【5】从风荷晚香拱门后的小径继续向西,沿着岳麓书院的山墙蜿蜒而行,绕过一片竹林后拾石阶而上不到百十步,眼前便豁然开朗:隔着一片水塘,远远的高处有一亭子掩映在树林之中,稍加辨认,便知道那就是著名的爱晚亭了。
爱晚亭。【7】爱晚亭想必是岳麓山上最有名的亭子了。
爱晚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红叶亭”,后因杜牧的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改名为“爱晚亭”。亭联曰:“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和前面几个亭子不同,爱晚亭是重檐结构,即有两重飞檐两层顶,看起来气势高亢而又端庄稳重。爱晚亭建于土丘之上,奇石横陈于下,更接半亩方塘,亭旁林木繁茂,小溪环绕,此处虽处楼台之外,却也不乏园林之妙。
爱晚亭因红叶而得名,不过我眼中麓山赏枫的最佳地点却不在爱晚亭。爱晚亭附近确有一些引进的红枫,但其周围常绿树种过多,红绿之间缺乏色彩过渡设计,加上疏于管理造成树型繁杂,所以在视觉上存在一定的欠缺。要赏枫,我认为穿石坡可能是个更好的选择。
相反,爱晚亭倒是个晚饭后散步的好去处,因为住得近,从家中走到爱晚亭不过二十分钟或半个小时的距离。要是在夏天,在山中散步还可以避开傍晚的暑热,路上碰到老张小李聊聊家常,孩子们打闹追逐着,直到天色偏暗,山风渐起,暗暗生出一丝凉意来,这才发觉到了该回家的时候。
爱晚亭雪景。【8】绕过爱晚亭继续向上,过一座石桥,眼前是一个简朴的单檐六角亭,亭中有一块四四方方的石碑,碑上刻有“放鹤”二字。
和爱晚亭前的人头攒动相比,放鹤亭少有游客,四下只有鸟鸣啁啾和微风吹过竹林的声音,亭顶厚厚的一层青苔更是衬出了这一抹静谧。
放鹤亭。【9】放鹤石碑的背面则有“二南诗刻”四个大字。“二南”指的是宋代的张栻(号南轩)和清代的钱沣(号南园),前者是岳麓书院的主讲,为“湖湘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后者曾任湖南学政,后人将一宋一清相差600年的两位文人的诗句刻于同一块石碑上,可谓时间上的穿越。
岳麓山有放鹤亭,徐州云龙山也有个放鹤亭,因了苏东坡的《放鹤亭记》,云龙山的放鹤亭名气更大。“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馀以饱汝。”这样闲云野鹤的日子怕是连一国之君的位子也换不来。尽管知名度上有差距,但岳麓山的放鹤亭和云龙山的放鹤亭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可谓空间上的穿越。
时空上的这两个穿越让藏身于爱晚亭之后的小小放鹤亭平添了一层历史的积淀。
离开放鹤亭,顺山间石阶往上数百步,便可看到另一座六角凉亭。此亭地处麓山山腰,为上下山的必经之路,所以叫做“半山亭”。
以前麓山寺的僧人下山买物,挑担回寺,常常在此歇息,所幸麓山寺不同于文殊院,否则这座半山亭也禁不住鲁智深那一膀子。
半山亭。【10】半山亭虽然只有单檐,却有内外两层柱子,外层为灰白色的石柱,内层为朱红色的木柱。
相传半山亭原名“蒋公亭”,为的是纪念葬于附近的辛亥革命先驱蒋翊武,后来由于此蒋公和彼蒋公容易混淆而改名为半山亭。2011年,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纪念活动中,此亭又被改名为“翊武亭”。相比于蒋公亭和翊武亭,我还是觉得半山亭这个名字更接地气。闲坐亭中,仿佛远远可以看到一个汉子,挑着一担酒桶,唱上山来。
行至半山亭,岳麓山才爬到一半,途中经过的亭子,或许只有麓山亭子总数的十分之一。
麓山的古亭,大多毁于战火,战后才得以重建,如前面遇到的风雩亭、吹香亭,又如书院内的拟兰亭、汲泉亭。也有些古亭至今没有重建,只剩下残砖剩瓦或者一个台基,比如和自卑亭并称、同样出自于《中庸》的道中庸亭和极高明亭。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君子崇德勤学,既要广博又要精通,既要有洞悉一切的思考能力,又要有不失偏颇的行事方式。
道中庸和极高明,怕是很难做到。能日三省其身,自卑处始,已是大善了。
参考出处:
1.http://www.mafengwo.cn/g/i/788223.html
2.http://m.uslx.org/%E6%B9%96%E5%8D%97%E5%A4%A7%E5%AD%A6%E8%87%AA%E5%8D%91%E4%BA%AD/
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419/05/5315_551796982.shtml
4.http://1873.img.pp.sohu.com.cn/images/2010/5/26/19/23/12987a0f517g215.jpg
5.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1ad450100kwhv.html
6.http://qq.mafengwo.cn/travels/info.php?id=2952360
7.http://photo.poco.cn/photo_magic_lantern.htx&photoid=1017004&gid=5&o=3&vw=1&b=1
8.http://a.ik123.com/bizhi/7848.html
9.http://blog.creaders.net/u/185/200706/7942.html
10.http://www.panoramio.com/photo/58567438
文/Athlon_BE
2016.12.28 初稿
2018.4.7 二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