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征服”,埋下了英法冲突的伏笔。试想,如果“诺曼征服”后,英王的疆域不变,持续“跨海而治”,他即是英格兰国王,又是诺曼底公爵,法王封臣。加上中世纪欧洲特有的王室联姻造成的王位继承权问题,不间断地困扰着各国上层的统治者们。英法必有一战,一战即是百余年,从1337年打到了1453年,打到了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覆灭的这一年,战到了西欧各国出现文艺复兴的时代。
这是一次争夺主权的战争,却源于佛兰德尔的羊毛进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人对共同市场的渴望。战争结果,如你所见,隔海相望,分灶吃饭。
佛兰德尔是当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欧洲城市之一当然,此后的英法两国事务中,不可避免地都会看到彼此幕后操弄的身影,但是,终无直接征伐。
封建时代——从诺曼征服(1066)到玫瑰战争(1485)之“百年战争”(1337—1453)至亨利七世即位(1485,都铎王朝始)前
[第二编 议会君主制统治]
[第四章 战争与农民起义]
“百年战争”是自“诺曼征服”以来英、法两国领土战争的继续和发展。矛盾的焦点是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尔地区。这一地区呢绒业发达,但毛纺织业原料羊毛却依赖于从英国进口。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佛兰德尔的市民在政治上倾向于英国,承认英王爱德华三世为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以及佛兰德尔的最高宗主。而且在英法矛盾过程中,法国一贯支持苏格兰导致双方矛盾深化。由于复杂的王位继续关系,法国加佩王朝绝嗣后,爱德华三世有机会继续法国国王,这一现象,使法国三级会议极力反对。1337年,战争爆发。
至1360年,是英国胜利和法国失败阶段,重要的战争发生于1356年,黑太子爱德华指挥六千名英军,在普瓦提埃以较小的代价击败约二万名法军,致使其伤亡400多人,法王及其幼子以及大批法国贵族被俘。1360年,法国被迫签订《布勒丁尼条约》:英王放弃对法国王位的要求,但加莱和阿奎丹等地重归英国,法国以相当于英王5年收入的50万镑巨款赎回国王。
战争第二阶段为1369年至1380年的法国反攻。英军骁勇善战的黑太子染病在1376年病故,而年迈老衰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则在三年后又去世,年幼的理查二世即位。同时,英国朝廷内部党争激烈,社会矛盾尖锐更导致了1381年瓦特泰勒起义。
1415年至1422年英军卷土重来则是战争的第三阶段。
1422年至1453年法国反败为胜是战争的最终阶段。后来被奉为“圣女”、来自法国香槟省的19岁少女贞德出现在了奥尔良,法军爱国热情高涨,解除了奥兰尔之围,并收复巴黎东北的兰斯城。1429年6月17日,太子查理按照法国传统在兰斯大教学举行了涂油加冕典礼,成为法五查理七世,但贞德却落入敌人之手,1431年被英军处以火刑。1453年,英、法两国签约,英国军队除保留加莱港以外,全部撤出法国。
英法“百年战争”是在双方实力对比不均衡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英国是一个物力资源比较匮乏的岛国,人口大约有450万。法国的地域相对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且有大约2000万人口,是西欧最富庶强大的王国。英王国要跨海对法国作战,非举全国之力而不可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对中世纪后期的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首先,这场战争在客观上推动了英国议会君主制的进一步成长。为了应对长期的跨海作战,英王需要丰厚的财源来征调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议会需要解决的事务中,“没有一个问题‘焦点’像税收那样不断地或持续地出现”。由此,在不断的协商甚至是争执的过程中,议会的税收批准权、立法权得到奠立和扩展,下院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
其次,这场战争加深与激化了英国的社会矛盾,造成了诸多的政治动荡。
值得强调的是,百年战争也成为民族国家形成的驱动器。在此之前,英国、法国之间由于封建制和频繁的王室联姻的影响,还只是中世纪传统的“政治共同体”,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双方之间只有大致划分的占有地域,而无严格的国土观念和疆界划分,统治阶层和普通大众还未形成明显的对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百年战争”不仅结束了英王自“诺曼征服”以来“跨海而治”的政治格局,而且也终结了英王对法王的封臣身份及对法国王位的觊觎,转而注重对英格兰及至不列颠内部的经营。同时,这也使英国的封建贵族和大众逐渐培养起浓厚的“本土”意识和民族观念,在语言、文化上日益显示出自身的独特性。所有这些,都为日后的英国民族国家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1381年的瓦特·泰勒起义虽然失败,但促进了农奴制向自耕农制的转化,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了安茹王朝走向衰落。
最终,理查二世在1399年被贵族废黜,兰开斯特王朝取而代之,亨利四世(1399—1413)即位,继后是亨利五世(1413—1422)、亨利六世(1422—1461)。然后是爱德华四世(1461—1483)即位,约克王朝开始。1465年亨利六世被俘,1469年,爱德华四世被俘,1470年,亨利六世复位,1471年,爱德华四世复位,亨利六世处死。爱德华五世(1483)继位、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继位,史称查理三世,1485年战死。1485年亨利七世加冕,都铎王朝开始。
莎士比亚著《亨利五世》封面即是伦敦坦普尔花园的玫瑰花
这一段看起来乱七八糟的王位更替,幸亏不会出现在历史考题中,也幸好是英国历史上王位更替中不常见的片段。以上,其实是基本被统称为“红白玫瑰战争”的一段历史。大乱达到大治,时势成就都铎。
瓦特·泰勒起义,在我们旧版的历史教材中,与其他国家的历史表述一样,都是大书特书的,我们这一辈人都是如数家珍。当然,要说到起义、农民起义,中国历史上的规模和数量,是永远的第一名。要说农民起义推动历史的进程,至今也不能说完全错误,但这种推动,实在是太残酷,倒不如说,起义农民是历史进步的牺牲品。
15世纪中期,英国爆发了持续约30年的两大贵族集团的大内战。以红玫瑰为族徽的兰开斯特家族和以白玫瑰为族徽的约克家族为了争夺王位而展开战争,名为“玫瑰战争”。这两个集团的首领都是安茹王朝爱德华三世的后裔,都具有登上王位的王室血统;玫瑰战争是英国中世纪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程度最激烈的贵族内战,对日后的英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划时代的开创者:亨利 都铎
在剧烈的政治冲突中,亨利·都铎被看作是最具备登上王位的贵族。他的母亲玛格丽特是爱德华三世的后裔,具有兰开斯特王室的血统,由于对王位有潜在的威胁,爱德华四世掌权后派党羽对之四处追杀,亨利·都铎1471年随其父流亡至法国,在不列塔尼公爵的宫廷中生活了13年。
英王理查三世执政后,大批人为逃避迫害纷纷逃往布列塔尼,其中有善于军事指挥的牛津伯爵约翰·德维尔,他们聚集在亨利·都铎的周围谋求反攻。
1483年,亨利·都铎发表了平安夜演说,结束后又在朗纳斯大教堂举行弥撒。接着向众人承诺,如果他一旦享有英国王位,就将与爱德华四世的长女伊丽莎白结婚,以此消除派系之争。这一承诺很快传到英格兰威尔士的广大地区,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同情与支持。
博斯沃斯荒原决战
1485年8月6日,亨利率领3000多人渡海抵达英格兰,占领了戴尔城堡。理查三世率一万四千人在博斯沃斯荒原决战,战中军官倒戈,将王冠戴在亨利头上,呼之亨利七世。玫瑰战争结束。10月30日,亨利在西敏寺加冕,英国历史上的都铎王朝诞生。
玫瑰战争使封建贵族势力遭到空前的打击,旧贵族宗室绝大多数不仅遭到覆灭,而且数万贵族的私家军队也为战火吞噬。据史家统计,1450年至1500年,除了王室家族外的76年贵族家族覆没,其中有12个直接被战争摧毁,另外的不少贵族家族因为战争而无暇结婚或无正常的家庭生活,最终因缺乏子嗣而消亡。由此,大贵族家族或派别操控王国政治、相互征战的局面一去不复返,都铎王朝强大的中央集权君主制亦即“新君主制”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总之,玫瑰战争有力地冲击了英国封建秩序,为君主中央集权扫清了道路,是英国从中世纪封建制度向近代资本主义过渡的开端。
[第五章 苏格兰 爱尔兰 威尔士]
苏格兰王国大约形成于9世纪上半叶。威廉一世1072年入侵苏格兰。1098年英王亨利一世娶苏格兰公主玛格丽特为王后,以联姻控制苏格兰。此后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时分时合,有战有和,有联姻一体,也有分而治之。而爱尔兰原本遭到维京人入侵后,时而建立一个王国,里面分裂成多个政权。直到中世纪后期,英格兰也只能控制爱尔兰东部的某些地区,而不是全部。威尔士位于英格兰的西南,威廉一世曾试图纳入其入版图,但遭遇的反抗力量巨大。直到1301年,爱德华一世封其子为威尔士亲王。此后英国历代王储均受封此封号。1284—1536年,英国君主对威尔士公国一起享有直接控制权,只是到了1536年都铎王朝颁布的《联合法案》将威尔士划分为13个郡,才进一步完成了英格兰和威尔士在政治和行政上的统一。
以上这一段英国历史,其实就是交代了两次战争,外战一次,百年战争,内战一次,玫瑰战争。其他领域的历史表述,一概与战争相关,没有人能逃避,没有人能回避。形势比人强,生于那个时代,无论你是英国人,还是法国人,也无论你生活在上层,还是处于最底层,都被时代裹挟着。
在英国历史进程中,第一个辉煌时代自然是亨利七世开创的都铎王朝,这正是英国人迎接的光辉岁月,一个大国崛起的典范,一个成就国家梦想的伟大时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