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咸丰时,清廷皇室赏赐给内务府一座园林,名为"清华园"。后来这里办了所学校,先作预科肄业馆,又学堂,又学校,又大学。取上述诗意,华丽丽叫了"清华大学"。
什么来头嘛,能在皇赐园林办个学校?
这得从庚子年说起。
1900年岁次庚子,大清国闹起"义和团”,说要"扶清灭洋",进了北京。
洋人说那不行,也派兵进京,说要保卫使馆。
西太后说,你洋人派的兵有点多,撤一些吧!洋人不。太后说那我打你,就向列强宣战。
洋人说,打就打。组了个"八国联军”,由英国人西摩尔统帅,打进了紫禁城占了皇宫,吓跑了皇上和太后。
哟嗬,哟嗬嗬!打不过哈。
那咱们谈谈?就有了《辛丑条约》。
特命全权代表奕劻和李鸿章跟人家签的,赔款。多少?4亿5千万两白银。——当时全国约四亿五千万人,也就人均一两嘛!多乎哉不多也。呵呵,不多也。
人均一两?这么巧啊!——MD!纯为了羞辱大清而已!
赔偿对象,为俄德法英美日意澳,以及比荷西葡瑞典挪威,8+6共14国。赔偿期限,为1902一1940年,39年时间。赔款利率,为年息4厘,本息总额共计9亿8千万两。
其中,米国得3200万两,合2400多万美刀。
联起手来,在别人家里烧杀抢掠,把别人家砸成个烂摊子,竟然还要别人家赔偿。这就是他们最初的逻辑:强盗。
强盗们说,我派兵打你花了军费;商人和传教士在你家有了损失费,你得赔我。
同志们!这庚子赔款,损失的不光是白花花的银子。它严重削弱了中国的综合实力,遏制了中国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把原本是囫囵囵一整个封建社会作了两分:半殖民地/半封建。
事到了这一步,也只能这样了。闭关锁国积贫积弱,加上李鸿章等一干卖国贼治国理政,不这样还能怎么样?认栽吧。
不过,历史很有意思。有时因为某一时刻某一句话就能拐个弯,就会变个样子。
这确如茨威格所言:“平素缓慢地先后或平行发生的事件,凝聚到决定一切的唯一的瞬间:唯一的一声‘行',唯一的一声‘不',……使这一时刻长留史册。”
庚款这个事,就因了一个拐点,变了。
1904年12月上旬,一次两个人的会见,让事情起了变化。
一个是梁诚,大清国驻美公使;一个是海约翰,美利坚的国务卿。
要记住梁诚这个人。
梁诚,广东番禺人。1875年第四批晚清留美幼童,就读于麻省安度华学校,以后成了著名棒球手。再以后奉诏回国从事外交工作,1903年接任伍廷芳的驻美公使。1917年就去世了,岁享53载。
梁诚两人的会见,原本是商谈用金子还是用银子赔款的事。
当初,条约里的赔款虽然是用白银计算的,但没有明确用黄金赔付还是用白银偿还,所以在银价低迷时,米国人提出要用黄金。
两人正谈着,海卿忽然嘟囔了一句:“庚子赔案实属过多。”
什么,过多?
梁公使一下子採住了这句话。採住了就使劲抠,终于弄清楚了。当然,这个"抠“,包括后续时日里,梁公使亲自查阅了米国政府有关庚款问题的大量档案资料。
梁公使发现,米国政府早就调查知晓,被义和团折腾的那些所谓损失费,存在“浮报冒报" —— 看看,虚报浮夸风,竟然是个泊来品。
浮冒了多少呢?不多,才虚了1196万美刀。可是,你们索赔的数额,是2400万美刀啊!
算出来了吗,2400万一1196万=米国全部的实际的损失:只有204万左右美刀。
前边说了,梁、海二人会谈的议题,是用金子还帐还是用银子还帐。是海卿不经意的一句话,带出了浮冒问题。
那也就意味着,值此之时,米国根本就没有打算把这事告诉大清帝国,更没打算退还这笔浮冒的款项。
捂着盖着。当时有媒体披露此事,白宫还举行新闻发布会,予以澄清否认。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这是强盗们的又一个逻辑:厚颜无耻。
梁诚借此顺势一拐,不谈还款的事了,谈起了退款的事来。
自此后,他便利用各种机会,从议会到白宫,从议员到总统,上下左右,游说八方四面。
“省一分之出款,即裕一分之国用,即纾一分之民力。"
——这事得找找。梁公使说,万一找成了,国家宽裕点是点,人民省下点是点。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最终,梁公使说服了米国。
这里要划重点。米国退还庚款,是大清国的公使说服的!公使说服的!公使说服的!
于是,时任米国大统领西奥多•罗斯福——这个在古巴打过仗、在非洲打过猎的人,于1908年12月28日签署总统令。
说是从1909年1月1日起,分年度把多余庚款退还中国。
还顺便发表最高指示:
"我国宜实力帮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巨数之国民,能以渐融洽于近世之境地。”
飘洋过海来帮你!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分明就是活生生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呀同志们!
且慢。退庚款咋还扯上教育了涅?
还得从梁诚的游说说起。在这一过程中,有些米国名流从中悟出一种战略构想。其中有两个人物比较具有代表性。
——明恩溥,米国传教士。他直接去晋见总统,建议用多出来的庚款,作为津贴给中国学校或直接在中国办学。并于1907年写了《今日的中国和美国》一书,主张应多让中国知识分子到米国留学。
——爱德蒙•詹姆斯,米国伊里诺大学校长。他送呈总统一份备忘录,建议政府加速吸引中国留学生来米国。
难不成,这两位先生是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抑或是大清国的卧底?不然,怎么会扭着胳膊肘硬往中国拐?
“财富追随精神,比追随军旗更可靠。"
这句话,摘自爱德蒙•詹姆斯的备忘录。一语道破。天机尽泄。
我用你的钱,来办我的事——用庚款资助中国留学生来米国,从精神上武装和影响他们,培养米国潜在的代言人,将来通过他们控制中国。不用去拉拢那些打打杀杀的军阀了。
因此有了后来的庚款留学生。因此有了后来的教会学校。
金岳霖先生在他的回忆录里,说了这么一段话:
“学校教育这一势力范围的占领是头等重要的大事。
“头一点要强调,它的对象是青年,……要占领青年的什么呢?意志、情感、思想,或者两个字‘灵魂'。
“这一势力范围的占领制造了许多黄脸黑头发而又有中国国籍的美国人。”
不愧是中国哲学界第一人,老金!
后来的情况表明,对中国青年“灵魂”的占领,美利坚成功了。
以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胡适为代表的买办阶层,回来后,成为学界知识界文化界的精神领袖和支柱,影响中国长达几十年。
这种影响,叫做“洋奴”。
这种影响,甚至直到现在。
可怕的是,胡适们具有极端的迷惑性。前几天在网上,我还看到有人称颂其为"完人"。
胡适这个人,抗战初期做过四年驻美大使,被宋子文排挤后,又在米国滞留五年,专事"戴帽子" —— 胡适在美九年,戴了三十多顶博士帽,虚多实少。抗战胜利后被召回,当了北京大学校长。
有人说,胡大使对中国抗战有两大贡献,一是争取来大量美援,一是怂恿美国参与太平洋战争。
好吧!
这些人选择性忽略了美援背后,一船船运往米国的桐油。
胡适怂恿米国参战?两个字:梦呓。
对退还庚款,如今仍有众多米粉,在称道米国的高尚,感念米国的无私,歌唱米国的伟大。却无视这一阳谋背后的阴招,无视米国的决定,是来自法治而非情理。
美利坚的政府和议会,不是雷锋班。
更为根本的是,这些钱是它打残了我们,又逼着我们赔的,这叫屈辱!说多了全是血,都是泪啊!
也难怪,有些人跪习惯了,站不起来;起来了,也站不直。
知道赔多了,瞒着;不小心说出来了,拖着;好歹同意退了,又演戏:前台唱高调,后台附加了不可告人的目的。这才是亲亲的美利坚合众国。
帝国主义的逻辑又多了一条:虚伪阴险。
1909年10月,大清政府顺应米国要求,在清华园开办"游美肄业馆",作为选派留米学生的预科班。
1911年2月改称"清华学堂"。次年由外交部接管,派左丞周自齐任督办,唐国安任会办兼学堂副监督,学部不再参与,成了100%的留米学生培育基地。
1912年12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直接听命于米国驻华使馆,由米国对董事会和校务进行控制。1925年设立大学部和研究院;1928年,改名“国立清华大学"。
这回知道它的来头了吧?
大家还得明确一点,赔款是按年度偿付的。多出来的款项,于米国只是个帐务上的数字符号。要变成咔咔作响的美刀,还要靠从大清国哗哗淌来的银子。
你们眼里那么富于正义仗义的米国,为什么不直接免除?为什么还继续索要?还假惺惺地说成退还?米粉们想过吗?
它甚至强硬规定了庚款的使用方向、使用范围,还在庚款理事会中塞进四个米国理事。
这活脱脱明白白凸显了他们的惯有逻辑:干涉内政。
自然地,米国退还庚款,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与国际的接轨,促进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除了大陆的清华大学,后来掌管庚款的梅贻琦,还利用这块资金创办了台湾新竹的清华大学。
后来也有了英法等国的退款跟进。
这统统不是米国的本来意思。
事情过去了,真相不可湮没。可是这许多年里,真相就是浮不出水面,为什么?
美国现在又有一个福特基金会,与庚款目标性质一样,专门资助为其代言的公知大V。茅X轼、张X迎、贺Ⅹ方,都是受资助拿美刀的人。
清华园依旧静谧如昨。
警惕啊,善良的人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