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6 Sunflower
前几天,看了一部好评爆表的电影——《三块广告牌》。女主米尔德里德因不满警局未能抓捕奸杀女儿的凶手,于是一怒之下买下高速公路边的三块巨型广告牌,控诉警方办案无能。全剧以这三块广告牌为起点,延伸出一系列以仇恨和愤怒为名的暴力反击。
电影中形形色色的攻击让人心绪难平。这些行为背后的愤怒情绪如此直白而有张力,带着毁灭性的力量,如同龙卷风,席卷周边的一切。
而回到我自己的视野中,我所观察到的真实的愤怒在哪里?或许不在一次次具有毁灭感的攻击行为中,不在显而易见的汹涌的愤怒中,而是藏在人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甚至不曾真正触碰过的地方。
这种对比让我思考:愤怒到底意味着什么;人性中的暴力与压抑,在掩盖和逃避什么;面对这个充满挑衅的世界,我们该如何保持情绪平衡,与愤怒和解。
1
暴力,愤怒者的反击
米尔德里德是一个愤怒而极具攻击性的人。
和儿子吵架,一言不合就把一碗牛奶泡麦片泼到儿子头上。
威洛比警长的牙医朋友替警长不平,为米尔德里德看牙时故意使坏。米尔德里德狠狠地用牙钻反击——直接在牙医的大拇指甲盖上戳了个洞。
狄克森警员是另一个攻击者。他时刻用暴力武装自己:滥用私权,殴打无辜民众。在威洛比警长自杀以后,他把绝望和愤怒发泄在广告商威尔比身上,将他一顿暴打之后直接扔出窗外。
他们的暴力和攻击的背后都反应了深刻的人性。
米尔德里德是一个历经多年家暴,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母亲。生活留给了她太多残酷,也让她披上了强硬的外衣。
米尔德里德并不擅长表达爱。女儿安吉拉被奸杀当天,向妈妈借车。本是出于对女儿酒驾的担忧,最后却成了一次恶毒的诅咒。她的怒气,是害怕一切失控。
而对于警局的暴力行为则更像是一种逃避与转移。作为母亲,对于女儿的死亡,她太伤心,太自责,唯有满腔怒火,才能暂时抵消心中的悲痛与不甘。与其说她放不下愤怒与攻击,倒不如说,她无法接受那个放下愤怒与攻击的自己。
狄克森的暴力也是源于他成长在一个饱受攻击的环境。一直被嘲笑是“妈宝”,被指责为“同性恋”……面对外界的挑衅,他能想到的最好的防御就是暴力反击。于是他选择武装自己,用暴力解决问题。
暴力,是愤怒者的反击。但,暴力并不是表达愤怒的正确方式。最终我们会发现,因为愤怒而引发的各种攻击行为,最后变成了他人愤怒和攻击的导火索:
米尔德里德将女儿被奸杀的愤怒传递给警察局长威洛比;
狄克森将失去好友(威洛比)的愤怒传递给无辜的广告牌供应商;
三块广告牌被烧毁,米尔德里德将愤怒传递给警局并深夜纵火火,导致狄克森身体被大面积烧伤……
也许你也有同样的体验:跟一个愤怒的人相处,自己也会变得特别愤怒。愤怒的蝴蝶效应,会让情绪失去可以抵达的终点。
正如威洛比那封信里所说的:愤怒只会招致更大的愤怒,只有通过爱才能达到内心的平静。
2
压抑,愤怒者的面具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能够遇到一些所谓的“老好人”,他们看起来脾气极好,从来不会生气,愤怒这个词看起来与他们毫不相关。
那些看起来从来不会发怒的人,他们真的没有愤怒吗?
其实,他们只是压抑了自己的愤怒而已。
《三块广告牌》里的米尔德里德和狄克森可以说是主动型攻击者,他们一旦愤怒,就会直接发动明显的破坏性行为。而那些看起来脾气极好的人,则很可能属于被动攻击者。
被动攻击者:内心充满愤怒和不满,但又不直接将负面情绪表现出来,而是表面服从,暗地则用消极的、恶劣的、隐蔽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以此来“攻击”令他不满意的人或事。
被动攻击者的典型行为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同事没完成的工作推到Ta的身上,Ta表面上并没有生气,或者说Ta告诉自己,我不生气。但是在完成这个工作的过程中,Ta总是无法集中精力,总是拖延,甚至犯一些错误。
在这个过程中,虽然Ta没有明显表露出自己责怪谁,Ta觉得自己并没有生气,但其实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怨气压下去了而已。事实上,无法集中精力、拖延、犯错误的表现就是一种隐性的愤怒和攻击。
有的人之所以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可能是因为害怕自己所表达的攻击性会对事情或者关系造成毁灭性伤害。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自恋”的情结——他们觉得自己的力量太强大了,以至于一表达攻击性,周遭的人和事就会被他们毁灭。
有的人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则是因为愤怒的权利被剥夺(例如在一段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于是选择压抑和隐藏,渐渐地变成了不会表达愤怒和情绪的人。
但是不表达,并不代表愤怒不存在。事实上,那些看上去没有丝毫怒气的人,只是改用一种迂回的方式表达愤怒而已,他们往往会在另一些事情上展现自己的“报复心”。
通常来说,被动攻击者会以拖延、迟到、犯错、拒绝等行为来间接表达自己的愤怒;更有甚者,会将愤怒的攻击转向自己,因为他们不懂得如何攻击他人。
3
“看见”,与愤怒连接
愤怒是人最基本的情绪之一。愤怒是必需的。我们借助愤怒,保护自己的空间边界,拒绝不良关系的入侵;我们借助愤怒,表达正义与原则,维护自己的权力与利益。
正确面对愤怒,首先要明白,我们有选择愤怒的自由。
其次,愤怒并不完全是消极情绪,它不可耻,它跟人类其他情绪一样,需要被“看见”,被接纳。
2017年BBC发表了一项跨文化的研究,覆盖了美国、巴西、中国、德国、加纳、以色列、波兰和新加坡等8个国家共2300名在读大学生。研究员先询问参与者曾经想发泄和感受过的情绪,然后,将他们对快乐的整体评分和生活满意度与前者做比较。
结果发现,如果人们想表现的情绪能与感知的情绪保持一致,即使出现愤怒和憎恨这些不良情绪,他们也能活得更快乐。
所以,愤怒的感受不一定是坏事,而压抑自己内心愤怒的感受反而会影响人的整体幸福感。
同样的,当我们面对别人传递过来的愤怒和攻击时,最好的办法也是选择“看见”。以理解之心去看待周边人的言行,用爱容纳对方的攻击,以温柔看见的方式,抱持他们愤怒背后的恐惧和悲伤,那些愤怒,会经由这份充满爱的“看见”,转化成不含敌意的温和。
《三块广告牌》最后一幕,米尔德里德在车上对狄克森说:“警察局的那把火是我放的”,狄克森平静的说: “我早就知道,除了你,没有别人会这么做。”
这就是看见。
4
“表达”,与愤怒和解
首先我们可以决定是否需要表达愤怒。
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愤怒,并透过它,感受到它背后隐藏的情绪,我们可以问自己:“我可以做什么?”、“我还有什么选择?”
如果这份愤怒感经由“被看见”而得以治愈,那么,仅仅接纳它,就能让它走到光明的那一面。
如果不足够,那么则需要表达自己的愤怒。但是在表达之前,需要衡量,这段关系是否能接得住你的攻击性。
通常,在工作场景中,需要我们把愤怒表达得更具有艺术感,因为同事关系对攻击性的包容性相对较弱。
例如:
当同事把自己的工作推给你的时候,你可以说:我很想帮助你,但是我现在手头上还有很多文件需要处理,可能无法抽出时间。下次需要帮忙可以早一点跟我说,我提早规划时间和安排。
而平时与朋友交往则可视情况而定。如果两个人关系极为亲密,表达不满往往是增进关系而非破坏关系。毕竟直接表达,比被动攻击要好得多。
例如:
当朋友在重要的约会中迟到,你可以说:亲爱的,你这次迟到了一个小时,我很不开心,你知道我最讨厌等人。下次如果不能准时到可不可以提前通知我一声,我可以晚一些过来。
当然,攻击性太强的行为要避免,尤其是暴力性攻击。
这个世界,有太多激发愤怒的导火索。学习愤怒的控制和表达,是我们面对挑衅的和解方式。
因为,我们不愿以暴制暴,更不愿压抑自己的内心。
记得电影的最后,车里响起了一首民谣:
If I had your love forever,
Sail into the light of day.
如果,我能永远拥有你的爱,
就让生活驶入光明的地方。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诚实拥抱愤怒,把它带到光明的地方。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