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在高密西北乡,地处盐碱涝洼,古称“濠里”,“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青蛙蛤蟆叫,有地不打粮。”为了抗涝,人们选择了种高粱。它发达的根系,高高的个子,坚韧的身躯,即便是大灾之年,也能奉献出粒粒珍珠一样的高粱米,帮人度过饥荒。
爷爷曾跟我说,清朝末年遇到一次秋涝,村外一片泽国,只露出一点红红的高粱头。为了把高粱收回来,人们脱去衣服,手牵着手,试探着来到地里,用镰刀把高粱头割下来,再用绳子捆好,然后浮在水面上像推船一样推了回来。这唯一的一点收成,成了人们的救命粮。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农田水利建设的加快,涝灾逐渐得到解决。但人们种植高粱的习惯和热情没有改变,似乎种着高粱心里更踏实些,另外盖房子也离不开它啊。高粱很容易种植,它不需要多少管理,既抗涝也耐旱,只要把种子撒到黑土地里,就可以茁壮生长。到了金秋时节,成熟的高粱穗沉甸甸的发出诱人的芬香,在阳光照射下,就像绿色的海洋里燃烧的火焰,壮观而神奇!
高粱穗上场晒干之后,在风清月朗的夜晚,我和大人一起,把它放到碾上,脱去外壳,伐出高粱米来,用它熬高粱米粥,红红的,黏黏的,香喷喷的,特别好喝。大人说,喝着它容易发个壮身子,这似乎与红高粱挺拔的形象有关。把高粱米放到磨上磨成面,和玉米面地瓜面揉到一起做成饼子,紫红的颜色,一看就食欲大增,就着咸菜或大葱吃起来才对味呢。
绿色的高粱秸很甜,我们叫“甜棒”。在坡里割草或玩耍,大人看不见的时侯,我和伙伴常常到地里折几根,来到无人处把竹皮一样的外壳劈去,有滋有味的咀嚼着,就像是甘蔗一样。时间长了,什么样的甜我们也能识别出来。当然,我们也会选择密株处去折。
夏日,我和同学利用午休时间到十几里外一个供销社买文具,当行进在两旁高粱夹峙的小路上,看到高粱随风摇曳,发出“唰唰”的声音,高粱花飘落到头上,感觉是那样的惬意和美好!
老家的红高粱,您顽强的生命力、赤诚的奉献精神、对我肌体和心灵的滋养,我将永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