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明先生在龙场悟道之后,开办了第一所学院——龙冈书院,开始讲学授课。可能从这开始,阳明先生开始了传播自己心学的道路。
《教条示龙场诸生》这篇文章,就是阳明先生为当时龙冈书院的学生所书。“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应该说这“四事”是整篇文章的精华,它可以贯穿我们整个人生,只要能按这“四事”坚持执行下去,那么肯定会拥有不一样的人生。现在就说说“一曰立志”。
立志是首当其冲,排在第一,说明处在最为重要的位置,如树之根本。“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在我看来,在阳明先生的时代,这个志,就是圣贤之志,而不是其他。
志相当于现在的理想,其与近期目标是不同的概念。有时,我们误把目标当作了理想。理想也即所谓的志,是一种远大的抱负,比一些具体的目标要大的多。
如我要为全人类解除病痛,这是一种理想,而我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这只能算是一个目标,而不能算为理想。所以目标是具体的,而理想是比较抽象。再比如,我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是理想,而要成为一名宇航员则是一种目标。而目标如树之枝叶。
而树之根本与树之枝叶是相辅相成的。枝叶如果没了根本,显然成了无本之树,肯定是不会长久的。反过来也是如此,只有根本而没了枝叶,则这根本也就没了营养来源,也终将会成为枯木。当然首要的还是树之根本,“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
在阳明先生看来,立志就要立圣贤之志。并且立志之后,通过勤学改过责善等手段去实现它。与他的理上明,事上磨,境上练异曲同工。
我为什么老是认为古代的志是单一的,因为古代有高低贵贱之分,而志是伟大的、高尚的,不可能以低贱作为志。
在古代要从低到高的跃迁,只能通过读书来实现,没有第二条路。那么为什么一些在当时认为低贱的工作还有人干,在古代,一般都是世袭的,就犹如军户一样。要改变唯有读书一途,而一旦成了读书人,则以读书人的准则要求自己,即要成为圣贤了,而不单单是做官,仅管现实可能如此。
志立之后,那么下面做的事,都是为志服务的。努力读书、温清定省及人情事故等等,都是为了这个志。怎样努力读书,怎样实现近期的目标,那就要勤学、改过与责善了。
而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我们现在的志与古代大不同了,也不再是单一。因为现在已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了,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在不同的分工领域都可以成为圣贤了。
我们的理想可以是为人类的教育事业奋斗终身,而转身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也可以是让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转身投入各项科研当中,也即成为科学家了。这一切都是神圣的,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志,我们的理想。
在人人平等的年代,不存在唯有读书高的现象了,也摆脱了阶级划分,只要够努力,不再有三六九等。只要你在该领域突破,你就这领域内的圣贤。如我们袁隆平院士,就是圣贤。
还有现在的工匠精神,那些英雄人物,不胜枚举。为社会做出特殊贡献的人,我觉得也该列入圣贤之列。
齐帆齐书评课第6篇,1200字 累计7456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