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火君的公司在大力推行Python,人工智能的到来,好像让大家都开始推崇自动化办公,工作越久,大抵大家都有一个感觉:重复枯燥会磨灭一个人对生活的期待。
在学习Python的过程中,小火君的感受是:
image.png
这一切大概是因为,小火君是个理科白痴。从小到大 ,小火君是妥妥的偏文,甚至一遇到数学数字,就脑袋发懵,在金融专业混了六年的小火君,从来没有一刻停止过怀疑人生,甚至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考研数学拿到了135的高分后,一下考场立刻忘光,小火君绝对是文科同学的典型代表。
学Python对小火君的折磨不亚于让理科同学现场做一首五言格律诗,或者来一首汉赋。所以今天,小火君就想来说说这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有啥不一样?
学霸中的战斗机
一直以来,当从高中分文理开始,好像就有了不同的学科分类。文科被认为更偏向于感性,而理科被认为更偏向于理性,当一个感性思维更强的人在理科学科时,会感觉到不适应,所以人好像天然的就会偏向某些学科。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好像是的。我们能感觉到我们是对文字更敏感,还是对数字更敏感,终其一生,我们可能会受限于我们的偏向中,因为我们都是普通人,能力是有限的。
但是,有没有例外呢?
有的,比如我们中国版牛顿——钱伟长。
image.png1912年,钱伟长出生在江苏无锡七房桥村的一个书香家庭,从小成绩优异,高考时一口气报了清华、上海交大、中央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五所学校。并且以文史双百的优异成绩被这五所大学同时录取了。
然而,高考一共有六门学科,钱伟长的总分是225分。其他两门,化学与数学加起来只有20分,物理5分,英语0分。
可见其偏科的严重,顺利被清华大学录取的钱伟长被安排进了清华大学历史系。结果,在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他立刻决定弃文从理,报效祖国。在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办公室里发生了这样一段对话:
吴有训:“你高考物理几分?”
钱伟长:“5分,但是.....”
吴有训:“下一个!”
但是钱伟长没有放弃,经过一个星期的死缠烂打,吴有训终于允许钱伟长在物理系学一年,但要求各科成绩都在70分以上。结果,钱伟长不仅完成了目标,在毕业时,还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顺利毕业。
后来,钱伟长继续读研读博士,并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力学专业——北京大学力学系,他一生发表了100多篇论文,其中横跨无数专业,他在科学、政治、教育领域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所能及的,而钱伟长所做的这些,都只有一个共同目的,就是:为了祖国!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
文科OR理科
我们不得不承认,虽然我们自己感觉会偏向某一类学科,但是事实上有人能够打破思维的界限。
实际上,科学的进步往往借助于跨学科的发展。比如,最近兴起的量化历史。
量化历史是一系列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研究历史的技艺的总称。
事实上,历史被认为是纯粹的人为学科。在很久之前,经济学也是纯粹的社会人为学科,直到不断引入数学分析方法,演变成不同的分支,并出现了金融工程等对数学计量要求极高的专业。
不仅学科之间的发展会打破文理之间的界限,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跨学科的成功者,俗称斜杠青年。
比如:
林徽因是有名的建筑家,而我们熟知的是她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顾毓琇集科学家、教育家、诗人、戏剧家、音乐家和佛学家于一身,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文理大师。
我们喜欢的《三体》作者刘慈欣是一位工程师。
虽然这些人都打破了我们传统认知的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完成了跨学科的成就。
但是,这些确实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对于普通人来说,文科思维和理科思维还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体现在:
文科思维:用直觉、感受和想象去认知、理解和表达世界。
理科思维:用数据、资源、逻辑推理去看待世界并解决问题。
所以,我们对文科生的传统理解是偏感性,而对理科生的传统理解是偏理性。
好像这两种思维天生就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事实是这样的吗?
文理的联系
《刻意练习》这本书中说,只要经过努力,掌握学习方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行业专家。也就是一个理科生只要经过刻意练习,也可以成为文科专家,文科生也同理。
但是大部分人没有这样的精力去做这样的事情。但是,小火君将用两个例子来让大家感受一下文理之间的跨学科。
一、文字的形状
当我们看小说的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是觉得这堆文字最直观的感受,是不是能引起你的共鸣。
小说应该算是纯文科领域的产物,也就是说,他能否成功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有没有感性的效果,有没有直达你的心灵,引起你对过往或人生的思考。而当我们面对一堆数学公式的时候,是没有这样的效果的。
但即使是这样纯粹的情感表达,里面也蕴含着理科的内容:比如一堆文字,它并不是杂乱无章的放着的,而是有一定的形状。
接下来,我用自己曾经写过的一篇小说的一部分来表达一下这个意思:
“对不起。”站在公交车上的杨小文突然被什么撞了一下,他回过头。
一个人缓缓地转过头,半面纱巾随着风轻轻地飘荡了起来。
他定睛一看,只见纱巾包裹下露出半张清秀的脸,眉如远山,眼若秋水。
微微一开口,声音就像莺歌一般吐出,“不好意思撞到了你。”
这段文字乍看,就是一个描写了某个人被人撞了的场景。但是你感受一下,这段文字是一个圆形。从一开始的对不起,到后面的声音如莺歌一般吐出,整段文字描写就是几何圆形。
image.png这是从文科的感性文字,到理科的实物形状,中间是有规律的。
二、代码的逻辑
理科思维用的比较多的地方应该是在计算机领域。
程序员的主要工作是解决问题,所以非常偏重理科思维。但是这里的理科思维和文科思维也有共通的吗?假设我们接到了这样一个项目需求:
我们要做一个这样的游戏,猜年龄。小埋今年8岁了,她让别人来猜测她的年龄,猜对了,就请对方吃饭,如果猜错了,小埋会给提示:猜大了还是猜小了。她总共只给5次机会,希望你能把握住哦。
要求:1、在开始项目前,请设计进入游戏的语言,提示小埋的年龄在0-1之间
2、机会只有5次,5次没有猜对,自动退出循环
3、如果5次内猜对了, 小埋会计算你猜了几次才猜对,并结束程序。
4、如果5次还没有猜出来,小埋会告诉你她的真实年龄。
需要把它编写出代码,在编写成正式的代码之前,我们需要做什么呢?为了做出这个项目,我们可以先把这个项目做成逻辑清晰的文字版本:
开始:小埋让大家猜测年龄,只有五次机会
过程:大家猜测,小埋判断结果:猜对了:请吃饭
猜错了:提示猜大了
提示猜小了
结尾:五次后结束猜测:猜对了:计算次数
猜错了:告诉大家正确结果
然后按照开始、过程和结尾来写代码:
#开始
print('准备好了吗?小埋的好朋友测试开始了')
print('小埋的好朋友都知道她的年龄hiu(^_^),说对请你吃饭')
print('提示:小埋的年龄在1-10之间')
print('但是你只有五次机会噢')
#过程
count=0
while count<5:
year=int(input('请说出小埋的年龄:'))
count=count+1
if year==8:
print('说对了')
print('你说了'+str(count)+'次,小埋请你吃饭(*/ω\*)')
break
elif year>=8:
print('大了啦(>﹏<),再给你次机会')
elif year<=8:
print('小了啦(>﹏<),再给你次机会')
#结尾
if count>=5:
print('五次机会已经用完了')
print('悄悄告诉你,小埋8岁了')
你感受到了吗?即使是代码这种纯理工科的东西,都是需要靠文字的逻辑思维打底,才能做出来的。
文理的共通:逻辑思维
事实上,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逻辑思维是奠定所有学科的基础。
当然有一些东西,会更偏向于感性思维,比如诗歌,更多的是感觉,感受。但是一旦开始写文章,就有章法,结构,这些就类似于理科的建筑学科的房屋构建。
当我们想写长篇时,比如十万字,几十万字的文章时,仅仅依靠感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这个时候要有宏大的理性思维打底,才能构建好文章的地基。
而理科更是以逻辑思维见长的专业,我们一向认为,理科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事实上,生活的本质就是解决问题,但是我们无法用一种思维来解决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并不是像数学公式一样,可以有章法可以解决。
比如:面对员工的工作拖沓的问题,一方面你需要用理科思维,去发现他拖沓的原因是什么,是工作流程的问题,还是构架的问题,另一方面,你还需要感性思维,去感受他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是性格的原因就比较拖沓,还是最近遭遇了挫折和磨难,情绪影响工作。
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用同一种思维去生活。我们可以理性的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依然需要感性的思维去感受生活,感受落日余晖的美丽,感受一朵花开,这样的我们才能从心里感受到幸福。
文理兼修的思维,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良性思维。当你偏重某些思维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去锻炼自己的另一种思维,比如小火君的感性让自己能够在诗歌文字方面有所见长,但是依然需要在工作中学会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专注于解决问题。而当你发现自己是一个理科思维很强大的人,有的时候比较执拗时,需要需要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学会丰富自己的情感特性。
不过不建议文科的同学学太多python,毕竟python多了,容易找不到对象。
image.png
你你你,电脑,你有对象了不起,哼!
image.png
小火君才不会告诉你,我的心愿是: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