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之名杀死孩子?

作者: dani8282 | 来源:发表于2021-12-02 19:20 被阅读0次

    听到这个题目,肯定很多父母被吓了一跳,谁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怎么舍得杀死自己的孩子呢?严格意义是逼死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太多的父母完全不知道,也意识不到,自己也是一个独立的以活出自己生命之花的生命个体,把自己未完成的期望和未被满足的期待,重重的压在孩子身上?完全不在乎孩子自己是不是也喜欢?完全不顾孩子愿意不愿意?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父母们把孩子当做了属于自己的一部分,也把养育孩子当做了一个项目,这样的父母把对孩子的爱和付出当做项目投资,潜意识渴望着孩子给予的符合自己期待的投资回报率。一旦不符合期待,这样的父母就会暴怒,委屈,伤心,接受不了,进而以道德绑架让孩子们继续满足父母们的期待,长久以来,孩子们隐藏了真正的自己,不堪重负的就成了抑郁,严重的甚至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不是夸张,而是活生生的现实。

    测一测你是哪一类父母?

    现在中国父母的现状分为五类

    一类

    父母太优秀,接受不了孩子不优秀,孩子在父母的强势的阴影下无法活出自己

    二类

    父母特普通,总希望孩子特优秀,父母自己的期待,重重的压在孩子身上

    孩子不堪重负,丢失了自我,容易抑郁

    三类

    父母知道自己普通,也允许孩子普通,父母和孩子都知道自己普通,一点一点的努力,让自己慢慢出众,父母做好父母,孩子活出孩子

    四类

    父母孩子都无比优秀,各自活出自己,承担社会使命。

    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澈)

    林徽因父女

    梁启超父子父女

    李清照父女等等

    第五类 自己父母特优秀

    允许接纳自己孩子做自己,普通平凡

    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圣贤之人后代普通

    王阳明 /孔子/曾国藩等

    《无声告白》中女主角莉迪亚的父母就是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重重的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无法活出自己,不堪重负而放弃生命的一类。

    莉迪亚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正是这万千宠爱令其不堪重负。美裔母亲玛丽琳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与众不同”梦,完全寄托到女儿身上;而身为教授的华裔父亲詹姆斯,虽看上去功成名就,却始终处于社会的边缘,纠缠半生不被他人认同的孤独感令其将“与他人一样”看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在他们表面的琴瑟和鸣之下,其实隐藏着巨大的认知分歧。

    父母分裂的期望,种下了莉迪亚的悲剧之因,而生活中的阴差阳错,又一次次将她推至孤独绝望的谷底,结出了死亡之果。她爱父母,但这份爱太沉重,沉重到她已经负担不起,沉重到因爱生怨,因怨生恨。当哥哥即将奔赴大学之门,当她发现家庭越来越多的秘密,莉迪亚以与邻家男孩厮混作为放松自己、报复家人的手段,然而邻家男孩又另有秘密……这世间没有一种救赎可以止步于报复。当最后一根精神稻草,压倒了莉迪亚,潜伏多年的家庭危机,终于以排山倒海之势爆发。

    莉迪亚的死,是因为她无法承受父母以爱为名义的期待,过高的要求令她在现实中感到窒息,寻求解脱似乎是唯一的选择。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中国文化里也比比皆是: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加于子女身上,以“过来人”的名义,认为自己帮其选择了一条捷径,却忽视了子女自身独立人格的存在。

    愿更多的父母都能够读一读《无声告白》这本书,并重新审度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以爱之名杀死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kux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