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份人的惯性思维里总觉得动画片是给小孩子观赏的,但是我们早已经知道,动画片根本不是只针对幼龄儿童的影片类型,它的受众是广泛的、意义是深刻的。而之所以是动画片,有的完全是因为真人电影根本拍不出来。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部极简主义动画《我在伊朗长大》。
豆瓣评分8.7
故事发生在1978年的德黑兰,分不同时期讲述女孩玛嘉的生活与成长。与她伴随的是挥之不去的思念与伊朗社会政治、风俗文化的变迁。
童年时期的她,生活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大人们终日惶恐不安,小孩子则兴奋不已,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然而革命越来越荒唐,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玛嘉的家庭环境,形成了她单纯、任性、真实、叛逆的个性,但她的言行举止令父母担忧她在伊朗当时的环境下会遭到迫害,于是忍痛送年仅14岁的她只身去欧洲生活。
离行前一天,奶奶来看玛嘉,晚上和玛嘉一起睡觉,奶奶脱掉内衣时,一片片茉莉花瓣从胸罩中散落,淡淡的茉莉花香顷刻围绕她,在玛嘉的回忆里那是生命中神奇的一刻,也是她从此魂牵梦绕的伊朗味道。这也是电影另外一个译名的由来——《茉莉人生》。
玛嘉在维也纳经历过歧视、漂泊、迷失以及爱情的欺骗与背叛后重新回到伊朗,这时候她已经是大姑娘了。在祖国继续求学的她对学校里要求女学生只能穿露出两只眼睛的风帽僧衣极为不满,她与学校领导的一场对话赢得赞赏,同样也是大梦看的最为酣畅淋漓的一段。
《我在伊朗长大》:动画从不是只给小孩子看的可是一席难以反驳的发言,就算令当场的男性一时语塞,也不足以改变整个社会的观念与其所坚信的传统。玛嘉因为和男朋友在街上拉手而被警察扣留并处罚。男朋友提出结婚,处于热恋期的玛嘉犹豫后还是答应了。
生活在热恋时的糖衣被溶解后,剩下的只是柴米油盐的枯燥与两人之间渐行渐远的距离。玛嘉向朋友倾诉烦恼,在朋友的询问下,她说出,如果一周只见三个小时,你会很容易爱上他。
爱情,一个人本性所追逐的东西,在压制下,成了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事,本就是自由的联结,却要过早被所谓自由(婚姻制度)的锁链桎梏。而结女人离婚就会急速贬值,不但会受到轻蔑,还会被随意调戏,不受尊重。至于原因——不再是处女,不再具有贞洁。
《我在伊朗长大》:动画从不是只给小孩子看的朋友给她的答案当然是滚回去过日子吧,没了男人的庇护,离了婚的女人只能在男权社会下瑟瑟发抖。玛嘉焦躁不安的找到奶奶,哭诉她不再爱她的老公了。奶奶鼓励她去追求自我,独居也比和混蛋继续拉锯战好。奶奶告诉她:你伤心是因为你选错了对象,是的,要接受自己犯下的过错很难。最终玛嘉和丈夫离了婚,去了法国,这一次,她的母亲告诉她:永远不要回来……
故事结束了,影片的原著绘画者以及编剧、导演之一就是法国籍的伊朗女孩——玛嘉•莎塔琵,这部电影拍摄于2007年,这一年,玛嘉38岁。
影片在玛嘉回忆时采用黑白色调,彰显了那段时间的已逝与悲伤,也直观的反映出“有国才有家”这句话的具体内涵,玛嘉本可以有温馨快乐的生活,但是因为外界因素被迫与家人分离,而她单纯、勇敢、真实以及独立的性格应该是现代女性的楷模,但是在迂腐、压抑的生存环境下,她显得格格不入、屡遭打击。先是母亲的被侮辱,再是各方给女性规定的条条框框。
明显能够感觉得到,作为人,一个思想自由的个体,难免都会遭到压制,它就更不会容许一个女人来打破他们秩序下的生活。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些新闻,对于女性受到伤害的活该论。
《我在伊朗长大》:动画从不是只给小孩子看的她为什么被侮辱,因为她没有做她应该遵守的,她不检点的私生活活该令她遭受这样的伤害,这是上天在惩罚,甚至有的人恬不知耻的认为自己在替天行道。
有的人认为,女性被强奸是因为衣服穿得过于暴露。然而一份数据显示出,女性强奸率的高发区或者不被尊重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比较落后,女性衣着十分保守的地区,这足以说明,女性被迫害严重,往往不是自己的结果,而是整个社会和舆论的产物。
《我在伊朗长大》,将女孩令人同情的生活经历放置在整个大环境之中,直观地感受到,女性的独立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所要承受的痛苦,归结到底,是谁的错?谁都说不清楚,就像影片的最后,出租车司机问玛嘉从哪里来时,她平静的回答:伊朗。
不论她经历过什么,都已化作时光流转的过去,在世界任何一方漂泊,却永远不在伊朗,在世界任何一方流浪,但从不忘记伊朗。那是她永远的故乡。
最后共享奶奶对玛嘉的忠告:一生中,你会遇到很多混蛋,他们伤害你,是因为他们愚蠢。你不必因此回应他们的恶意,世上最糟的就是自卑和报复心理,永远要维持自尊和正直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