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产品程序员
关于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

关于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

作者: 真阿当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20:59 被阅读395次

    怎么看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呢?

    是这样,一方面我特别理解创业阶段对执行力的迫切需求,这关系到公司的生存; 另一方面,我也亲见了以加班为文化的互联网公司,会遇到哪些致命问题。

    在软件工程方法论中,有很多的方法论和经典书籍流传下来,指出在软件工程领域,研发力不能以”人数*时间”来计算,有本著名的书叫做《人月神话》,说简单用人月来计算研发力是个神话。简单通过增加人手或延长工作时间来企图增加研发力,都是错误的思路。其结果是什么呢?就是质量的下降和人员的流失。很多非IT领域的人,难以理解质量下降和人员流失对软件项目的危害性有多大,因为不像别的东西可以直观地看到。

    那么危害是什么呢?IT有一个领域叫做设计模式,将IT项目比喻为建房子,而低质量的项目就像豆腐渣工程,没办法通过修修补补来弥补。典型的表现就是研发速度前快后慢,越到后面越接近崩盘。前人离职时往往留下巨坑一走了之,后人填坑填不好,又不好责怪,一逼人又走了,还得接着找人来修补,最后形成一个“恐怖地下室”,无人敢修改和接手。直到有一天,推倒全部重写,而这个过程,绝大部分公司承担不起这个成本。

    这样的例子我见到、听到和读到太多了。

    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正确的呢?

    1、招优秀的人,发高薪,要求不加班但高产。所谓招3个人,发4个人薪水,做5个人的事。招不到,也要自己有机制培养优秀的人。

    2、用正确的软件工程方法论,正确的流程,正确的角色平衡机制,比如scrum迭代或精益看板。这些敏捷方法论,都讲究一个“流”的概念,追求工作节奏没有波峰也没有波谷,不会一会儿特忙一会儿特闲,更不会长期连续处于加班状态。那是“看起来忙”,实则“出工不出力”、“效率低下”、“抵触情绪”、“流失率”和危害巨大的“低质量代码”,留下巨坑,最后还是让公司自己买单。问题的关键是效率的提升,而不是工时的延长,考验的是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而不是团队成员的工作态度。

    3、做好项目的架构设计,高内聚低耦合,易扩展,易维护。将项目的必要文档要书面留存下来,让每个人都”面向离职”而工作,做到什么时候什么人员的离开都不会留下黑盒的隐患。架构设计很重要,必要的文档review也要形成机制。

    这些全是管理上必须要做的功课。问题是,真正合格的管理者并不多,而这些人通常通过秀工作态度来掩饰管理能力不足的问题,实则害了团队也害了公司。

    所以我个人是不鼓励加班文化的,很大程度上,这是管理者失职。对技术团队来说,尽可能在不延长工时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效率减少熵值来提高产出,才是真本事。如果哪位老板看到IT的team leader带着开发团队长期加班,而产出欠佳的话,不该想”他们尽力了”,而该想”这个leader能力怎么回事”?不该给他升职加薪,而应该把他开了。管理是个技术活,不是个态度活。

    听到句话:“管理的本质是信任,不是监督”。不完全认同,也不完全反对。

    “培养员工,让他强大到可以离开;对员工好,好到让他不舍得走” 这种观点看起来很美,其实实操的时候会有很麻烦的问题。

    1、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清晰的职场发展计划,他们的追求仅仅是”钱多事少舒适区”。没有发展计划,也就没有主动工作,为自己而工作的念头了。这种类型的员工在绝大多数公司里都是主流,我们很难期待他们的主动性和投入度。用OKR代替KPI,其实难度并不小。

    2、对于那种缺少”为自己而工作”精神的员工,把他们培养成能独挡一面,甚至能带领团队的核心骨干,会相当花精力,而员工一旦翅膀长硬了,上升空间、薪水奖金、大公司光环等等需求都会随之而来,这是人之常情。但公司要考虑成本,考虑组织架构等问题,不是所有需求都能满足到的。”对员工好,好到让他不舍得走”只可能针对少数员工,不可能普适所有人。

    当然,我们可以用一系列的方法来尽可能解决以上问题,比如说,让员工有清晰的职业目标感,扁平化组织架构,招3个人发4个人薪水做5个人的事,阿米巴模式的跨职能团队等等等等。只是这样的文化必须自上而下达成共识,享受这种模式的好处,也承担这种模式的风险。

    “管理的本质是信任,不是监督”,话说起来简单,真要落地,有一堆的配套事情要去做,”管理”从不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互联网公司的加班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qp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