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妈妈是我长着倒刺的盔甲

妈妈是我长着倒刺的盔甲

作者: 言瓜 | 来源:发表于2020-07-02 09:56 被阅读0次

    七年前,我刚好成年,并在高考中以全省前十名的成绩,拿着大笔奖学金考入北大。

    那年,在春运回家的路上,虽然我竭力装得淡定,但怎么也掩不住内心的得意。我似乎已经听到七大姑八大姨们的声声赞叹。我在火车站上站了一路,又辗转挤过一条条公交,终于像一颗果冻似的,跳到了家门口。

    妈妈在门口站了有好一会儿了,一看到我就忍不住笑,她拍打着我身上的灰尘,又捋了捋我的头发,嘴上道:“瞧瞧你,在北京大半年,怎么还是这副德行?你散着头发不好看,因为你头发根本不顺,太乱了,跟疯子似的。你在北京不会也是这样吧?多丢人啊!穿的这是什么呀?我跟你说了要买点好衣服……”

    那一刻,我当场就想拉着行李箱转身离开,宁愿回到北大的宿舍,独自清清静静地过一个春节。那一刻,我反应过来,半年离家上大学,语音交流让我们母女之间产生了一层美好的滤镜。现在,一见面,滤镜碎了,过去的回忆又蒙上了我的心头。

    我的妈妈爱自己的孩子,我也爱她——这点我们都承认。我的妈妈不会爱自己的孩子,我不恨她,不想伤害她,但因此饱受折磨——关于这点儿,她不会承认,我也从来没有直接告诉她。

    妈妈在我心里从始至终都是伟大的存在。她一边辛勤工作,一边照顾整个家庭。我们家虽然是姐弟搭配,但妈妈并没有重男轻女。相反,很多时候,因为我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吃的苦多一些,导致妈妈更偏疼我一点儿。

    我知道,她太累了,所以没时间跟我们磨磨唧唧,习惯用简单粗暴的形式让我们臣服。我知道,她能坚持男女平等,让我们上更好的学校,已经竭尽全力,所以没精力去学习什么是良好的亲子沟通。我知道,她也只是环境的一部分,所以下意识地模仿着上一辈人或者身边其他人的教育方式:节衣缩食地保证孩子的物质,不在乎也不知道如何处理孩子的精神世界。

    具体来说,她习惯性地从细节上否定我,比如衣服的颜色不好,头发没有好好梳,找东西太慢,没有别人爱说话;等等。甚至在她不太了解的领域中——比如我和同学谁的字儿更好看,她也习惯性地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的孩子。当我提出抗议时,她喜欢说:“我说说(在我们的方言中,“说”等于“批评”)你怎么了?我是你亲妈才喜欢说你。换成别人,我还不稀罕说呢!”

    我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受过老师、同龄人等的否定。我受到的绝大部分否定、批判乃至羞辱都来自我最爱的、同时也是最爱我的人——妈妈。

    妈妈,我的动力!我的痛苦之源!我长着倒刺的盔甲!

    那时候,我心里明白症结所在,但更大的痛苦在于:不能说!有时候,当我被那些无休止的、小而尖锐的否定弄得几近崩溃时,会在心中幻想:我要跟她痛痛快快跟她大吵一架;我要告诉她,她的话语给我造成多大的伤害;我让让她尝尝,话语的杀伤力!

    但我不能那么说!因为那意味着对她的全盘否定与强烈伤害!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中提到,“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我想,当这种痛苦的源头正是母亲本人时,她的痛苦还要再次翻倍。

    所以,我妥协着,忍让着,回家后就假装看书,逃避和她的对话,过完年就想出各种理由,早早地返回学校。实际上,北大的寒假放得早,结束得晚,我却硬是把假期搞得比上中学的弟弟还要短。

    毕业后,我继续逃避着,选择了一个离老家很远很远的陌生城市。当她在电话那头继续进行批评、否定性、充满关怀的唠叨时,我心里总会生出一股抑郁之气,想要烦躁地挂掉通话,每次都只做些“嗯、哦、好的”之类的简单回应。我能感受到,我的这种回应方式伤了她的心。在那样的时刻,我感到既愧疚又有一丝惬意。

    但这样的情况下,问题终于爆发了。有一次,她又一次问我为什么要离家那么远时,我忍无可忍说道:“还不是因为你,我想自由,我不想听你的……唠叨!”我最终没有说出“羞辱”两个字,但她还是崩溃了。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泪如雨下”,她哭得那么伤心、无助,我又心疼,又有一丝痛快。

    其实,那次爆发是一次很好的交心机会。但那次正值我弟弟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试期间,所以我们最终都略过了那件事。这恰似很多中国家庭处理事情的方式:为爱隐忍——矛盾爆发——假装无事——为爱隐忍。

    后来开始流行“佛系”,我也渐渐“佛”了,对她的话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那时候,我还特别喜欢《生活大爆炸》中,莱纳德对他的妈妈说的一段话:如果我想让你接受原本的我,我也要接受原本的你。你知道吗?我原谅你了,我也原谅自己用了这么长时间才原谅你。剧中的莱纳德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他的妈妈是一个知名的心理学家,所以莱纳德从小就被作为一个个心理实验的实验品而存在。他必须不断地用各种成就才能“赢”得妈妈的爱与奖励。莱纳德对此耿耿于怀,渴望母爱,不敢与人交际。一直到十二季的末尾,莱纳德已经将近四十岁时,才通过原谅自我,进而与妈妈和解。

    人成长的过程,或许就是一个自我谅解、自我接受的过程。我学会用工作、娱乐、阅读等挤走心里的那片阴影,更好地去体谅妈妈,去与自己和解。

    但后来,我发现,这样的“和解”,终究还是一种逃避。我学会了用平和的心态驱散痛苦,但我弟弟不会。

    他正处于青春的叛逆期,学业的压力加上来自妈妈的伤害,让他也陷入了痛苦的漩涡中。而且他的处理方式比我直率得多,他顶嘴、出走、早恋,试图用横冲直撞的方式,来打破这种痛苦。妈妈也是震惊的,她第一次有这种经历,她愤怒、悲伤,再次摆出强硬的姿态,维护作为家长的权威。

    我们的家庭真正成了一个火药桶。

    那段时间,我来回劝和的时候,也在深深的反思:是我的逃避,让弟弟再次经历了这样的悲剧,让妈妈陷入了惶恐无措只能虚张声势的困境中。我必须想办法,用一种温和的形式,重构并让我爱的亲人都接受新的亲子关系。这是为了防止悲剧,也是为了弥补过去的遗憾。

    没想到,这个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难。或许正是因为他们也因为母子对峙而两败俱伤,所以当我用各种方式、话语去开导他们,慢慢引导他们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爱”时,他们虽然嘴上不会说出“对不起”、“我爱你”之类的热烈话语,姿态都渐渐放缓。

    我松了一口气,后来返回工作岗位后,依旧通过一通通电话指导着他们的相处。我多次打消了妈妈习惯性否定弟弟的念头和即将说出口的批判,我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弟弟的心态和学习状态。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平时,他的成绩在班里十几名左右;疫情期间,他在家里和妈妈僵持的时候,完全听不进网课,虽然最后几天想要弥补,但为时已晚,开学考试一口气退到五十名开外;但当他不再因为家庭关系而烦恼不安,以良好的状态投入学习中后,在一个月后的月考中,考到了第三名!

    我很欣慰,也会不断地去想:如果我能够在更早的说话做出这些事,该有多好!我会有一个平静的青春期,会有更多安全感,会用更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时代,会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有这种想法的一定不止我一个。我们这代人的很多父母都非常相似,无私地爱着、保护我们但又在我们心里印下一个个密密麻麻的伤害。这些伤害看似很小,如果你把它单独翻出来,父母会非常惊讶地说:“你居然还记得这种小事儿?多少年了,还计较这个?”因为我们也爱他们,所以又无法全部把它们亮出来,更多时候只能安慰自己一声“算了吧”。

    然而,心里终究是意难平。

    也有很多人也做了父母,发誓绝不让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样的痛苦和伤害。可我们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父母的行为带着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的风格,我们的行为也带着父母的影子。我们发现孩子不会像预期中的那样成长,当我们试图去“掰正”孩子的时候,看到孩子的哭泣和反抗,才恍然惊觉,原来自己的行为与内心的设想也并不一致,我们在生活中一点点磨损了耐心,渐渐遗忘了当年的誓言。如果有人问起,我们会忍不住辩解,“我还不是为了孩子”,然后发现或者没注意到这样的台词是多么的耳熟!

    我还没有成为父母,但一直从事教育行业,除了我弟弟之外,还接触过许多小学生和高中生。有一个高中生总是积极地报各种周末补习班,但在补习时从来都不怎么听,即使当天没有课,也会以自习的名义过来。他说:“就是想清静一下,在家里完全无法呼吸。”他还说,他上课喜欢走神,因为听课时听着听着,突然脑海里就想起来妈妈严厉的斥责声和爸爸摔手机的巨响。有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小女孩,平时看起来阳光开朗,有一天突然哭了,说自己非常害怕爸爸,一想到下课就要面对爸爸,就难过极了。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还没有张口了解情况,班里的其他孩子们都纷纷开口安慰,还举出各种各样的小办法。可以看出来,他们完全了解也亲身经历过这个小女孩儿正在遭受的困境,所以才能迅速产生同理心并给积极主动地给她当“军师”。

    我恍惚再次看到过去的自己!

    我写下这些文字几乎是一气呵成。或者说,我就是在用文字去发泄自己心里的那股“意难平”。接下来,我想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给当年的妈妈写十封信,用她能接受的口吻,告诉她怎样与孩子相处会更好。这将也是我对自己的一个交代。很多人说,人要用一生去弥补童年的缺憾。但我不愿意永远带着这些缺憾走下去。我相信,写完这十封信,会让我彻底走出这段阴影。如果这十封信能对其他人与上一辈或下一辈的亲子沟通有所帮助,更是我心所愿。

    接下来十封信的内容,主要适用于“因爱生怨”、“以爱的名义伤害彼此”的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和孩子才会愿意为了对方进行改变。如果上一辈根本不爱你,或者你根本不爱你的下一代,那这十封信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不爱,那行为的产生根源就是“偏见”,谁也叫不醒一个故意装睡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妈妈是我长着倒刺的盔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dqxq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