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9480000/f1a8211267e1bed2.jpg)
孔子的悲哀
文/图 许健
怎样的人生才是该追求的?当我们脸上挂满笑容,别人无法区分其真假,可是又能骗过自己吗?这正是人生的痛苦所在,谁又不面临多多少少无法言说的无奈。先贤们竭力寻求能让我们说服自己的各色良方,此中圣人孔子则是持入世的观点,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参与游戏!
如何在游戏中获取快乐人生,孔子综合出三个方面:“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愚以为此《论语》全书之总领也。
为什么要学?一言以蔽之,趋向智慧而不被蒙蔽,致力将所“学”转化为益于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习”。学,然后践行之,施展之,成功业,得福禄,造福于己,造福于人,造福于世,这就是先贤所倡导的人生乐事。
晚于孔子160余年的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有相似的认识:教育是实现幸福的基础,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幸福是一种德性的实现活动,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善德性的实现活动。然孔子的话语更为精辟,一语中的,将学和整个人生联系起来,且把“习之”上升到快乐的层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也为后代儒学大家所推崇。假想,亚里士多德如果早生个100多年得以见到孔子,必会拜在其门下。
学习为什么?这种思考总是有着现实的棒喝意义。
细读孔子,他并非只讲心性理论,而更着眼于“习”。有着欲施展自己的学识,实现佐君治国平天下,再现尧舜禹三代之治的政治报负,这是他毕生追求的最大理想,也是后世儒家致力的最高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孔子不断求索,甚至做出某些妥协,却终身未得实现。可以说孔子生不逢时,曲高和寡,这一切其实缘于当时社会发展程度没有达到施行其学说的基础。直到68岁结束周游列国返回鲁国后,知“道”之不行,遂潜心教育,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寄希望于后世。在困境中孔子曾叹曰:“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既有精神高远的大气,亦有空怀一腔才学无以施展的叹息。孔子曾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内心一定是孤独和悲哀的。
乘桴浮于海,谈何容易,后世竹林七贤就真是得以逃避世外了吗?阮籍常常驱车漫无目的地游走,及至我路处便放声大哭。其实孔子明白以自己的追求是不可能去浮于海的,这正是圣人境界高出后世声名大噪所谓隐士的地方。经得起寂寞,耐得住孤独,孔子之道也。用柳宗元的话评曰:“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高尚的生命有着共同的特质。
圣人在天有灵的话,看到后世儒学被尊崇的局面,定会稍感欣慰;但看到后世对他的修正和曲解,必又添一份忧伤。弘扬国学不但要寻其源头,重点则在于理解和充实,将其置入现代社会价值观念之中,持不愠不怨的积极心态面对生活,在“学”与“习”转化中谋取生存所需的精神的内部资源,这才是人生之快乐。
——2014年4月23日
相关内容文章链接:《孔子为什么没有自杀》
原创图文 请勿擅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