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年多,工作压力小了,时间也宽裕许多。就想着读读书,甚至开始学着写写东西。
我年轻时大概属于文艺青年,喜欢文学艺术,也写过蹩脚的现代诗。不过也就是心血来潮,追求浪漫那种,就像当年穿喇叭裤、留长发一样赶时髦,实际上没下过真功夫。
随后,就工作恋爱、娶妻生子,按部就班地过日子,那点文艺细胞也被磨没了。
现在有了大块的时间,曾经那点文艺的种子似乎又萌动了。
现在读书条件太好了,下个读书APP,就拥有了自己的图书馆,想看啥就有啥。还有许多付费的课程,净是些名家大腕的毕生绝学,花个百儿八十,就能进入象牙塔,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但欣喜之余,也有苦恼,就像乞丐面前突然摆上满汉全席,不知怎么下筷子了。
最近半年,我大概就处在这个状态。东瞅瞅、西看看,囫囵吞枣,品不出什么味道,也没吸收多少营养。
扯那么多,是想谈谈读书的一点认识和体会。
现在是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快”成了时代的主题。不管交通、通讯、还是生活节奏,都被“快”裹挟着,身不由己。
就拿读书来说,满眼都是教授速读的教材,什么10天掌握,5天速成,一年读几百本书,令人激动振奋不已,似乎花个一年半载,就可以把失去的时间都夺回来,成为专家通才;就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了。
真有那么好的事吗?
我不否认读书有一些方法技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阅读效率,拓展知识的宽度。但人脑毕竟不会进化那么快,消化能力还会受到生理功能的制约,并不是想快就能快的。
这就像吃东西,太快了,要么噎着,咽不下去;要么消化不良,跑肚拉稀,啥也剩不下。
从历代学人先贤读书的经验看,精读细读,反复揣摩,内化于心才是读书做学问的根本途径。
明代大儒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意思是: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一,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最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还有大家都熟悉的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可以说曾国藩生平处世的成功,是读书的成功。他读书治学,从不投机取巧。
他有一个原则,叫读书不二。也就是一本书没读完,绝不看其他书。他说过,东翻西阅,徒绚外为人。意思是不求甚解的快速读书,看似博学,实则是炫耀罢了。
曾国藩成功的秘诀,就是下笨功夫。不管读书打仗,都遵循这个原则:结硬寨,打呆仗。
寨子扎得有多深,护城河有多牢固,决定你成就的高低。他认为,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才能打赢世界上最聪明的仗。
读书最终的目的,是把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消化吸收,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智慧。达到这个层次,才能成为学问。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而浮光掠影的扑捉一些信息、典故,最多只能装点门面,吹吹牛,除了自鸣得意,没有实用价值。
所以,真正读书做学问,不能有什么投机取巧的想法,也不能贪多求快,还是要下笨功夫。
在读书上,许多时候慢就是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