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9 月7日(星期一)。
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田野里的庄稼绿油油的,在晨风中翩翩起舞,今天我要当代课老师了。
“起立。”
“老师好!”
“同学们好!”
“坐下。许老师今天有事请假,我来代课,现在我们开始上课,这一节课是语文课。”说完,用粉笔把黑板划成两边,左上角写道:一年级造句。按照许老师的交代,写了两个词,让学生造句。
二年级开始上课,请翻到第x页……,
“啊,老师还说请,没听说过。”课堂里一片乱哄哄。
“说请有错吗?”我指着一个学生,问道。
“老师,我们平时要干什么就干什么,没听说要请,只是在请别人吃饭的时候才说请。”
“民以食为天,要别人做天大的事,用请,理所当然。”我想,在城里读书10年,老师从来上课都用请,就是日常生活中,也常用,这是礼貌用语。
“这样吧,我告诉你们,请是一种礼貌,比如,请问,到县城怎么走?请问,现在几点钟?请你帮我看一下鸭子,好吗?你们今后多学学用这个请字,好不好?”
“好……”孩子们拉长了声音应道。
我看了讲台上的小闹钟,请来请去花了5分钟,一节课剩下不足20分钟,为什么?因为小山村的学校实行的是复式教育。跟我们城里的正规学校不同,一节课分两班,一班只有20多分钟。
前年我们刚来的时候,校址就设在一个祠堂里,环境嘈杂、光线暗,不适合当学校,经大队研究决定,最近搬到大队晒谷场旁边的平房来上课,这地方采光条件好,离村子远一点,不嘈杂,而且晒谷场还可以当操场,在当时是不错的地方了。
新校址一共有4间平房,刚好,一间教务室,三间教室:一年级、二年级合用一间教室,三年级、四年级合用一间教室,五年级、六年级合用一间教室。
我代课的这个班有一、二两个年级。这话说起来有点不可思议,通常说一个年级几个班,那有说一个班有几个年级的?
有,那就是小山村学校的复式班。
“下来,我们开始上课,我读一句,你们跟着读一句……”
还没说完,一年级的孩子“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上课时不准哭。”我话没说完。
“哇、哇、哇……”几个孩子一齐哭。
“老师,不是我哭,是我弟哭。”
“老师,不是我哭,是我妹哭。” 我扭头一看,傻了眼。
我这个班的一年级有5个学生,二年级有6个学生,两个年级合起来11个学生,不算多。但来学校的有18个人,你道为啥?因为有些学生都要带弟妹同来。据说以前校方也曾和家长们交涉过,但大队出面协调:小山村没有托儿所、幼儿园,如不让带弟妹来,就没有那家的孩子能上学,这真是没办法的办法。哄了这个哄那个,哄了那个又哄这个,不知道这节课是怎么上完的。
第二节是算术课,黑板仍旧分两边,右边的二年级先做作业,一年级上课。
“1+1=?”我提问,没人回答。
“1+1=2”二年级的孩子大声嚷嚷,抢先回答。完了又嚷嚷“一年级,笨,一年级,笨……”真是乱了套。
没办法,只好把课堂纪律再重申一遍,心里牢牢记着许老师的嘱咐:课堂上,一定不能发火,否则,孩子们会跟着起哄。好说歹说,总算把这节课上完。
第三节课是班会,班会当然是政治课。两个年级一起来学习语录:“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告诉孩子们,你们好好学习,有了文化,有了知识,长大了可以为人民服务。孩子们听不懂,我问他们:“忠字化,你们懂不懂?”
“懂。”
我们刚到小山村的时候,碰上社会大搞忠字化,我们帮着写标语、宣传画。孩子们觉得新鲜,正个世界充满色彩。
上午三节课,放学了,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
下午两节课,体育和音乐。又是合二为一的课程,我把两个班都拉到晒谷场,本来要进行队列操练的,但孩子们都背着孩子,怎么办?来一个“放手绢”吧,孩子们玩得高兴,一节课很快过去。
第二节音乐课本来是室内课,孩子们喜欢室外,嚷嚷要在晒谷场唱歌,我同意。孩子们高兴得不得了:“牛老师,我们唱什么歌?”
“生产队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上学路上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见了我嘎嘎嘎地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
……
几年后,还听见孩子们在唱这首歌,我想,代课一天,可能就是这一节音乐课最成功。
山村教师.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