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空的时候会断断续续地看《禅者的初心》。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讲的好朴实,想着大概读起来会很快。可后来虽然快,但几乎无感,因为那时候,我既不懂什么是禅,也完全不懂怎么打坐。看了三分之一就扔到了一旁。
像这样被我对待的书还有很多,有的没读完,有的读完就忘记了,比如《当下的力量》《少有人走的路》。我很少读小众书籍,所以如果没有读出一本经典之作的好处,我觉得,一定是我自身的原因。对此,我一直有些困惑。
令人觉得有些矛盾的是,一方面我读不懂经典的言论,另一方面,我总能读到一些书,刚好出现了我自己「悟」出来的道理。每当此时,我又有些懊恼:怎么没有早点多读一些书呢,省的走了弯路。
直到我上过赵老师的瑜伽课,听他讲解一些大家之言,学习打坐,再读《禅者的初心》,突然间有种「噢,原来是在讲这个」的感觉,我才意识到:不是我因为读了书所以明白了什么,而是因为我先明白了才读懂书的内容。
忽然发现,领悟与读书,对我来说,就像是莫比乌斯环一样:懂了→读懂书→懂了,不懂→读不懂→还是不懂。
这意味着「读书无用」吗?我觉得恰恰相反,就如同李松蔚老师说过,想要避免当下发生的一些的问题,不应该是把医生捧上神坛,而是先把他们当做一个「人」。读书也是一样,当把读书当做「万能答案」,也就相当于把人生当做一场可以抄答案的考试,失去了真正学习的机会。
《禅者的初心》里引用的一段话似乎也可以用在理解读书上:「研究佛法是为了研究自己,研究自己是为了忘掉自己」。其实,如果把世界当做一整个系统,读书不是为了学到什么,而是觉察自己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而越是了解自己与这个系统的关联性,越容易明白:所谓的自己和其他任何存在,都是真实的发生,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哪里还有什么「合理不合理」呢?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当我们忘掉自己,我们就会成为存在的真实活动。了悟这个事实以后,这个世界将在没有烦恼可言,而我们也可以毫无烦恼地尽情享受生命。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要了悟这个事实。」从这个角度而言,读书,也可以算是修行的一种吧。
莫比乌斯环式的读书,只能说明,读书与领悟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却也说明,读书是非常好的一种显化自己认知水平的方式。不同的书,相当于为我们展开了很多个「地图」,有时候我们拿出来发现并没用,有时候却能在某个地方告诉我们,远处是什么。
更重要的是,读书让我们知道:世界不止眼前一方天地。
DAY202001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