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落橘一叶
从2017届开始,上海的高中生失去了文科和理科的概念。他们要变原来的“3+1”为“3+3”,在物化生政史地六门课里选择三门课作为自己的等级考科目,而不是像原来一样选一门参加高考。试题难度大幅度降低的同时,选择的意义大幅度提升。
我是2021届高考生,现在我高二——就是那个最经历纠结的时候。高一的小孩还可以观望很久观察很久,高三的学长学姐也早就没得改了。也就只有我们,还有垂死挣扎的余地,又想执著又想逃避。
我身边最好的兄弟本来决定选物理历史地理。他喜欢历史擅长地理,而对物理的执著,大概起源于他对民航客机特别的热忱。他是那种会背着他的尼康D90跑到浦东机场一待一下午就为了拍飞机的人。他选物理还有一个特别现实也特别主观的原因:他不喜欢政治。
但他实在不擅长物理。我从高一上就打定主意不会选物理的,从此再也没听过物理课,节节课看语文搞化学,反正除了物理啥都做过,期末考前看辅导材料自学;他每天晚自习都在钻研物理,整一个学期除了学物理基本啥也没干过。最后期末考试,满分100分的卷子,年级均分56分,我考了42分,他考了47分。
我对自己的成绩挺满意的。但我时至今日都没跟他分享过这份快乐。我也不想打击他。
我无意去写个鸡汤故事,编出他如何凭实力学好物理大学学了什么流体动力学最后参与设计了我国第多少代自主研发的民航客机。毕竟后来他到底还是没选物理。因为他自己也发现自己可能真的不是那块料,加上太多人的劝解。在决定退之前他还是找我聊天。他说:“我就是突然发现,我今天要决定自己这一辈子了——我今天放弃了物理,这辈子就和飞机无缘了。”
看,这就是大多数人面对的窘境。我是说,没能力执著,没决心逃避。
我校一届120人,除了理科实验班之外,其他班级一共90人,物理合格班刚开学时只有36人,加上理科实验班30个人里5个不选物理的,也就意味着,全届79个物理选手。
开学一个月之后,不到65个。
化学也亦然。我所在的那个等级班,人陆陆续续走了七八个。
还有地生双加。这两门课都可以在高二完成等级考,如果两门都选,到高三就只有四门课,比别人少了一两门。
一开始选择地生双加的人也不少,我的另一位兄弟就是其中之一。他本来的选科是物理地理生物,他喜欢生物地理不差高三想好好搞物理,这个选课本没什么不合适。毕竟这六门课里难度最低的就是地理和生物,而最难的就是物理。
后来他到底是没选地理,改成了历史。原因有一部分是,导师找他谈话了。
导师觉得高二是没法沉下心应对两门高考科目的,说得确实有道理,但到底选择该是他做。
反正最后他导师也没刀架在他脖子上逼着他地理换历史,他自己在单子上签了字抄了我们学校换选单子上必有的“我已了解3+3选科要求并自愿更换选科。”
哦,后来高一升高二可以换导师的时候他换了,虽然好像不是因为这个事儿。
但时至今日,我和他一起翘晚自习溜到学校角落里的自习教室写作业的时候,我写地理写到自闭,他仍然能解答其中一些问题。
他大概还是喜欢地理的吧,虽然没有喜欢生物那么多。
说了这两个人的例子是想说明什么呢。倒不是想讨论执著的精神在功利的时代还有没有意义这样本身就没什么意义的命题。在任何时代,“执著”这个词这个词饱含的都是对优秀品质的赞美,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这样的执著能给你带来多少成果,或者说好处?这是更多人在意的,也是所有人规避不了的。
所以政史地和政史生的人越来越多了。毫不夸张地说,他们真的闲。我刚刚说我和我兄弟一起翘晚自习,这是违规操作,是不允许的。而我们冒着如此风险也要这么做的原因当然很简单——教室里太吵。我和他并不在一个班。我们班吵是因为我边上有人一直在讨论数学题,这还算正常的;他们班吵,是因为有几个政史地或者政史生的女孩子每天晚自习互相化妆聊眼影口红云云。
当然这可能和政史地或者政史生没什么本质联系,只是这几个女孩子一心向的不是学。只是客观上说,如果她选理化生,是必不可能有时间晚自习化妆聊天的。其实想想这也是个悖论,虽然我作为一个卑微选了两门文科学不会物理学不会生物的60%文科生并不对文科有什么歧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在3+3的模式里政史一起选是相对简单和轻松的。一心向的不是学的人,根本就不可能选理化生。
但更多哪怕出于各种各样的考量最后选择不选理化的人也把这份学习的热忱投入了语数英政史地。所以说到底,还是看个人。
之前我室友想化学换政治,遇到一个学姐就问她政治难不难得A容不容易,学姐说:“A+或许要看天赋和运气,但只要你好好学A都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我很认同。
选择当然重要。但选择只是让你在同样成绩的基础上选择一条更轻松的路。学政史地能得A的人学理化生也能得A,他们不这么做只是因为要在理化生上得A要付出的时间成本多太多,可能多数人付不起。反之也亦然。
写到这里可能更像一篇鸡汤文了。但事实是,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愿意用更“合适”的选择让自己活得轻松一点。物理学不会生物听不懂,那就不选;历史不用很认真也可以考得很好,那就选。我们自以为明智,其实是逃避。
这当然不是贬低,从结果主义说,这是最合理且利益最大化的。
我只是希望,在还算年轻的时候,我们还能为某一个没什么意义的执念,带着一腔孤勇奋战一下,哪怕只是一下下。
我还不是个成年人,我不是那么懂成年人世界里的法则,但有一条是很明确的:趋利避害。现在的少年人也开始趋利避害了。
我没资格指摘这种行为,谁不想让自己的未来好过一点。但当我看见那些孤独地坚守着的执著,总还是会心生敬意。
我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哪怕我知道他们最终不会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