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梦呓录
对自己语文教育观的一个年段总结(上)

对自己语文教育观的一个年段总结(上)

作者: 给你一嘴巴丫子的乔治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10:13 被阅读0次

      之所以要做这样一个事情,是因为我似乎从来没有思考过我这一年来究竟对我自己所学专业获得了一个怎么样的认知。而且如果能通过不翻阅书籍,就凭着记忆一顿胡写,虽然在从内到外转化成书面语言的时候,会有许多损耗(或是因为此时此刻的一些情感因素,认知先后因素等)但至少通过书面语言的形式,对自己后之视今应该多少有点借鉴指导的意义吧。

      题目说是语文教育观,其实是我还未仔细斟酌过的名词。我想表达的无非是我这一年来对“”语文这个名词(从学科教学的角度)的认识。我先从语文课程和语文教学的角度来总结。首先我赞成李海林老师(言语教学论)所区别的语文课程(语文科)与语文课的概念。前者我认为指的是一个系统的,抽象的概念。后者是我们实际面对语文课堂上的概念,是一个比较具体的概念。所以我们才会说语文课一定要领会语文课程标准文件上的精神。但是问题就来了,我们从来都在质疑语文课这个层面发生的事情,却很少质疑语文课程标准上层面。这个语文课程是怎么来的,是什么,我们今天如果按照里面标准所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来回答,但这就犯了一个很明显的逻辑错误了。这就好比你用要证明的结果作为材料来证明这个结果。所以我们又必须从根本上追溯这个问题。这个根本我认为就是从起源上。涉及到对这个问题的起源追溯,我看过的书籍和论文,如王荣生老师的那本《语文科课程论基础》(大致名字)还有张心科老师对语文这个名词的百年追溯。(一篇论文,类似名字,估计他的书 语文课程论,也会涉及)那其中几个关键时刻,如叶老对语文的定义,(苏联模式)文学与语言的分家,文件第一次用语文课程这个名字等,是我印象深刻的。如果仅仅从起源看,即使读透顾黄初老师的语文教育史这本书(也可能是我没怎么读完这本书,其实翻看历史我们就会领会到我们语文一直在重复某些过去的问题)似乎还是不够,我们还需理解课程这个概念。在我的认知里,对课程很系统介绍地,而且最出名的就是泰勒的《教学与课程原理》(往后提到的书名都未必正确),它探讨了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或者说四个层面,分别是目标,选择经验(在语文课程上就是学生要达到目标所要学的知识体系,能力),组织学习(在语文课程上,我把它看成是教学层面),评价。我认为泰勒的课程模式是最简明易懂的。当然我的认知也仅仅局限于看过国内一本有关课程论的书,它是丛立新的《课程论问题》(下文提到书名不打书名号了。)它给我留下最大的印象就是它提到课程中经验选择的问题(知识与能力的思考等),还有课程概念(很多人提出不同的课程的建构方式)以及介绍了我国在课程应用方面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尽管似乎看了这些,我好像也只能对语文课程有一个模糊的认识。毕竟不是以研究的方式,所以简单而言,语文课程要涉及到目标的设计,经验的选择,组织学习的经验,语文评价。那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标准文件里首先要解决的是定目标的问题。也即是语文课程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王尚文老师曾经谴责过语文课程加了太多的东西,什么道德的东西或者别的其他的都能塞进去,我认为这就是定目标的时候要解决的事。当然王尚文老师是站在他的角度看问题,他走的有点像语言专门化的路子(李海林曾经写过一篇论文,论及语文课程的几条路的时候用到过语言专门化这样的名词,甚至写过一篇论文要重视王尚文老师的思想也谈到这个。)但我倾向于认为语文课程是一种全息性的东西。但也正是因为将语文课程当作全息性的课程,以致于学科的科学性很难建立。语文课程文件的目标越不具体,反映在经验的选择上就越难成体系。也就是学科科学性很难把握。围绕这个经验的选择,有许多探讨。大致能归为️语文课程需要什么样的知识,能力。二,语文课程如何建立知识体系。从这个角度出发,语文课程中出现了知识➕语文教育这类书籍如 文艺学与语文教育 文章学与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 语言学与语文教育 语用学与语文教育。这也就是我当时在听语文年会论坛上(许多老师从不同角度切进语文教育,都会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感觉)第一次感慨到原来语文教育有那么复杂。其实就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但也能侧面说明我们语文课程目前来看还是全息性的。但是也有一个问题,这些文艺学,语用学等都不是我们语文课程直接层面上的知识,这些知识需要通过选择和改造进来,所以在这些学科中如何选择,如何改造,如何成体系问题都是那些书中在考虑的问题。而且进一步想,这些学科的知识之间又如何融合,成体系又是一个大问题。所以今天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其前身是学生核心素养,这种与国际化接轨的提法,其有一部分目的就是想打破这样的学科壁垒。这在钟启泉老师的论文中经常有提到。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有关介绍stem课程,这种跨学科整合的方式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但是对于这些外来课程,我一向认为需要谨慎,要本土化。1➕x模式(最先是说北大附小的课程模式,之前想过的一个思路就类似这种模式,语文➕科学,就是把语文的语言运用和科学课的调查报告相融合)就是一种比较好的跨学科模式。现在这个1➕x成了温如敏老师说的部编版语文应该采取的教学模式,就是精讲一篇以达到自学一类的效果。也有点像大量读书的意思了,就像讲一篇鲁迅文章,再去看收录在这个集子里的其他相关文章。其实也即是把教学重心侧重讲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但回过头想一想,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真的就解决了语文课程层面上的问题了吗?那再进一步想我们语文课程层面上的问题是什么呢?

    如果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语文课角度,我们是无法改变课程标准文件上的内容的。我们要做的也只有领会。那么我们真的领会到了吗?至少我们对于课程标准文件中提供的要教的东西是无法直接下放课堂的,这需要老师进行自行转化和领悟。所以这也就是王荣生老师经常说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从教什么层面来讨论。因为课程标准到教材再到不同老师处理,会产生相同的一堂语文课会上出不同的内容,或者上出完全雷同的内容(参照教参)。这其实就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中是存在距离的。那其实任何一门学科他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都有一定距离的,但语文学科这个距离尤其比较远。虽然叶老说语文教材是一个例子,但是不同的老师在用这个例子的时候,方式方法都不同。而且还容易产生南辕北辙,或者根本就是错的方式方法。这其中关键就是语文课的工具,例子是范文,而其他学科如数学他是公式。以一篇篇范文作为工具,例子,其实最大的难关就是教师自己的阅读理解要过关。所以语文教师先读懂文章这关往往就让语文教育变得比较复杂起来。读懂还不行,甚至要读的对。所以王荣生老师以给教师国培的案例写成一系列散文教学教什么 小说教学教什么等,其实就是提供文体路径的解读方法。这其实就很文学了,或者说这就是以文学的知识进入语文教育了。当然并不是说不好,我目前以为这是一套最好用的解读方法,也是现在很多人提倡语文教学要有文体意识这种说法的缘由。但说回来,这也就足以说明语文课程科学化很难把握的一个原因就是课程目标到教学目标之间的距离太大了。如课标提出的是某个学段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还要考虑的是单元目标下每一篇课文目标如何设定,而且还要注意学时。听过一个比喻就是,语文课程就像一粒粒珍珠,就是串不在一起。说的其实就是系统性的问题。但是也正因为语文课程这样的性质,我们才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教学风格。这也算是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了。

    补:今天早上醒来看见这些文字也很诧异,写的实在很乱,不过如果要继续总结,已经有方向,从名师的教学风格 到自己的教学思路的判断说开到语文教育的几个分类,如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其实无非就是几本书。王尚文老师语感说,言说,语文品质,李海林老师的言语教学论 李海林 王荣生 郑桂华老师的两本语文教育研究大系 导读法 系统化教学设计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自己语文教育观的一个年段总结(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fgh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