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第四章来自思维导图大脑说明书
各位伙伴:欢迎大家来到深度慢阅读,第二季《非暴力沟通》。
今天我们将进入的是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前三天的学习,我看到小伙伴们给我回复,说开始会关注自己,学会在有情绪的时候安静下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当遇到困惑或者遇到愤怒的时候,会慢慢来察觉这个愤怒,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我内心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当你有了这样的感受以后,会发现非暴力沟通最大的受益者其实是自己。因为我们首先学会聆听自己,然后才可能学会去聆听别人内心的声音。当我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以后,也才能感受到别人真正的需求。
今天我们要进入《非暴力沟通》的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
被压抑的心灵
成熟的人具有非常敏锐的感受能力,就像你听交响乐的时候,能够很容易分辨出节奏的起伏,热情的旋律,或者柔和的曲调。但很多时候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像军号一样单调,禁不住问,我们遇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为什么我们会有人生的交响乐变成了军号?
原因是因为我们被压抑了的心灵,从小到大可能我们接受到的教育都没有涉及到关于人生的感受的教育,关键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久而久之,我们习惯服从了权威,而非自己。在家里你习惯听爸爸,或者妈妈的安排。去到单位上,你对领导或者上级所有的命令不加思索,完全去完成。包括一群人去闯红灯,你也没有办法去判断,这是对?还是错?你感受当中没有自己的评判标准。这就是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按照别人期待的方式来活着。我们没有办法体会到自己的感受,更无从来表达。闯红灯的那个故事,在全国这样一个现象都存在,这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一个现象。在我的经历当中,有过一群小伙伴一块去闯红灯的经历。而到后来,当我有所察觉闯红灯这个事情不对,我应该需要去等待红灯。当等待红灯的时候,后面要闯红灯的人会觉得你挡着他的路了。原来我会让他过去,现在有人从我身边过去想闯红灯的时候,我会再多一句话,说:“要注意安全哦,你很非常值钱的,世界上只有唯一一个你。我们的成长经历中有太多从压抑感受,到解放的过程。
我相信还会有很多案例或者很多故事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学会感受自己内心的声音很重要,如果你感受不到,肯定也就没有办法说出来。我们有很多职业,因为职业的特性很可能让他更为的忽视自己的感受,或者更不在乎自己的感受。像律师、工程师、警察…,当然还有很多职业,如果你身边,刚好有从事这样一些职业的亲人,或者是朋友?请多给他们一些耐心,多倾听一下他们心里的声音和需要。当你学会了如何表达内心,你也可能促进亲情或者改善工作的关系?
区分感受和想法
哪怕到你失落的时候,也可以有助于解决问题或者是解决冲突,这个关键就是要去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我们进一步,把感受做了一个细分。因为可能没有细分的话,我们会把感受和想法也会混为一谈。
我们做个举例,以弹吉它为例。在表达感受的时候,会说我觉得,我弹吉他弹得不好。分析一下,这是基于客观的实际得到的一个有标准,可衡量的结论。吉他弹得不好,那肯定是有一个好的标准。参照标准得出了一个结论,就是想法。接下来看感受,“作为吉他手,我很失落。”同样是基于一个客观的事件,我是吉他手的身份。分析以后,他得到的一个心理的体会:我很失落。如果要追问他为什么失落?可能他的吉他弹的没有小李好!或者在舞台上没有得到观众的认可!或者想练习一个新的曲子,但是总是学不会。
关于失落是一种表达,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一个判断,也没有很明确的一个解释。我们看一下关于表达不满的词语:被抛弃,被拒绝,得不到支持,被利用。用刚在讲到的方法分析一下,里面有没有清晰、明确和准确的标准?当你会用以上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时候,你需要引起高度注意,仔细观察自己遇到了什么样的事实,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你背后是有什么样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然后用清晰、准确、诚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请求?
建立词汇表
作为一个对于自己的期望,需要清楚地表达出来,需要通过丰富的词汇,这个词汇是实际的现状或具体的语言。需要得到了满足,可以用:兴奋、甜蜜、感动、乐观、开心来表示。如果没有得到满足,可以用:害怕、担心、焦虑、失望和难过来表示,因为发现这一些丰富的词语,就像一个个信号,给到和你交流的对方,对方必须从你准确的表达当中,他才能判断你到底怎么了?他才能根据你的感受,需求和请求满足你提出的需求。所以建立一个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很重要,很多伙伴在日常表达中,总觉得自己很缺乏词语,无法形容自己感受的话。建议大家可以多熟悉一下这些词语,因为这些词语的话能够帮你清晰,准确地表达出你的一个感受。
对这些词语熟悉以后,在实际生活的对话当中,你也能把你的信息传递快速、准去的传递出去。千万不要到临时去抓脑袋想,要表达自己的得到了满足,该用哪个词更恰当。且通常越具体越好,我们常说,你有多开心?我开心的就像小孩第一次拿到棒棒糖一样。你有多失望?我失望的就像穿了一双新皮鞋,出门的时候突然下雨了一样。有没有发现,这些都是非常具体的,非常有画面感的。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讲到的内容,重点就是需要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目的就是让我们的表达更为清晰,沟通更为流畅。在我们表达感受的时候,哪怕是示弱,其实也可以有助于解决我们的冲突。关于非暴力沟通的词语,我们是有严格的区分的,它包括词语陈述的想法,评论和观点。如果小伙伴期望获得一个非暴力沟通的方式,首先需要掌握非暴力沟通的语言或者是词汇。希望伙伴去揣摩运用的方式。
今天的作业,阅读第四章体会和表达感受,画出思维导图以及50个字的心得体会。
欢迎你在公众号下面回复留言,我会尽可能给到大家回复,当你看到其他伙伴的留言的时候,你会发现在学习非暴力沟通的路上,很多小伙伴一起前行。
优秀作品
@追风
丽芳老师:当我们放下自己的评判时,就会让自己的观察更敏锐、更清晰的,看到事情本来的面貌,作品整体很棒哦。
@斯然
丽芳老师:活在当下,每一天都是最好的自己。最高的智慧是指观察,不评价。答案和真相会自动浮现。作品中心图案简洁,旦有力。很棒哦。
@李丹
丽芳老师:作品整体很简洁,需要加强的是关键词的提炼,注意一条线上只写一个词语,每个词语不超过4个字。
@臧喜娜
丽芳老师:总体很棒,内容也很清晰,记得还有50字的心得体会,这是学习输出的一部分。
@韦秋萍
day3.区分评论和观察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平日我们观察一个人或一件事总喜欢用自己的评论代替观察,例如他是个好人,他工作时间太长了,他对家人非常霸道。能够不带评论的描述观察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所以作者把它称为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我们把评论和观察混在一起讨论,通常可能会言过其实,导致倾听者产生逆反心理,针对你的言论排斥和反驳,反而无益于基础事实的改善。那么如何区分评论和观察呢?
1.数字思维
通过作者的举例,我们应该尽量把语文思维转化为数字思维,“他工作时间太长了”转化为“他每天工作12小时”,“他是个好人”转化为“他每年都会向慈善机构捐赠10%的收入”,陈述事实而不是你的评论和推测。
2.内向思维
区分观察和评论并不是说要完全客观的不作任何评论,而是说评论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不带评判,不带指责,不带打分的进行。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深刻反问自己,是否轻易的给人贴标签🏷了,负面标签使人消极,而正面标签同样可能使人妨碍。
综上,做到评论和观察还需要多练习练习才能避免不愉快的聊天吖
丽芳老师:数字思维和内向思维很棒哦,是一种自我学习的方式,基于作者的描述进行的总结和提炼。一定要找到主题和中心图案内在的联系,整体很棒。
@静秋
从来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观察与评论!这样说,我自己每天说出的话多数都带有评论性质,极丰富的个人色彩!如你经常不陪伴孩子,你经常晚上不在家……太多了!真是太幸运,与思维导图相遇,与老师们相遇,与非暴力沟通相遇,提供给我一个学习机会,成长平台,反省自己,不断练习,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拒绝暴力沟通,提倡不带评论的观察,热爱生活!接下来,在生活中多实践,沟通时,观察,思考10秒,再描述结果!
丽芳老师:非暴力沟通像一颗种子,在你的精心浇灌下,开出美丽的花。思维导图的分支建议3个以上会更好,建议可以再加上一个分支,写出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作品整体完整,有序很棒哦。
@邓婷子
NVC第3天,听老师领读,看书,提炼中心词到画出导图,似乎线条越来越流畅,读起书来也越来越高效并且印象深刻,区分哪个是我的标准我的看法我的评论或者评判,能更容易看到对方表面行为之下的需求,原来特不可接受的作也只是在索爱而已,愤怒少了很多,心疼多了一些……
丽芳老师:心疼自己、心疼身边的人。当有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时,是乎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请求。同时遵从于内心的需要,清晰、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请求。作品可以参考其他伙伴的作品在丰富一些哦。
@迪迪熊
学习感悟: 学习了第三章,观察和评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我们都缺乏观察,而直接给予评论,造成生活中复杂关系和很多问题,学习了观察,清楚地描述其结果.今天尝试自己组合中心图画画及其分支,在画中全身心投入,把学到的东西串一起,一点点进步
丽芳老师:以往我们会把观察、感受、需求、请求,一次性概括。通过学习以后,细分环节,仔细思考能让你表达得更为清晰和准确。作品尽量白天拍,整体效果会更好噢。
@梦落芙蓉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细致深入地观察才能下结论。我们总是浮躁,总是想表达自己,反而适得其反。学会倾听,才能有真正的评论,让自己快乐幸福,不要妄下评论!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做到,我们必须静心,用心去看才能找到真实的自己
丽芳老师:静下心来,才能考到自己和他人;才能进一步听到别人内心的需要。阅读加上思考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思维导图的分支建议大于三个,整体很好。
@沐沐妈
经过三天学习,对非暴力沟通有了初步认识,特别是学完第三章,更加理解了为什么作者将观察作为非暴力沟通的首要要素。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发表各种评论,这些随意性较强、不够客观的结论往往片面、伤人,极大的阻碍了爱在我们和家人、朋友之间的流动。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在我的带动下,7岁的女儿也一起聆听丽芳老师的带读音频,我明显感到我们母女之间沟通要顺畅了许多,这也成为我坚持学习的动力。只是作为绘画和导图的双料小白,目前还处于临摹阶段,需继续努力!
丽芳老师:亲子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可以和孩子交流在其中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以后再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会怎么做。作品整体很棒哦。
思维导图大脑说明书
有效的结合思维导图的开发和应用,完善大脑使用说明书,提高人生效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