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工作上如何定位自己?A:你有你的安排,但世界另有安排;
Q:如何看待加班?A:能力不足,时间补;能力充足,为自己、为公司加班,少为他人过错买单;
Q:高薪该不该要?A:要你能力配得起的,不要把自己赔进去的;
Q:该不该存钱?A: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怕了。刚入职场三年,学会花钱比存钱更重要。
记得大三那年,有次跟我们魏辅导员出去喝茶叙旧,路途询问起大四学长学姐们的考研就业情况,回应我的是一声叹息。
老魏跟我讲了很多对事不对人的就业焦虑:有人陷入抑郁;有人哭着喊着后悔自己在大学的虚度;而那些真正做出选择的人,也只是向现实的妥协。
当时我听着不觉为然,甚至觉得有些夸张,仅仅一个毕业找工作,究竟成了学长学姐们心中怎样的梦魇?
但直到我走到这一步,才发现,从大学迈入职场,你会发现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件事。
从大三暑假在上海漂泊至今,我经历的不仅仅面试找工作这么简单的事情,而是在眼花缭乱的诸多选择中,如何找寻真正适合自己这个阶段的存在。
这之间也有跟很多工作同学交流过,很遗憾,从字里行间反馈给我的,是满满的落寞和不满意:
这家薪资很高,但是真正太累了;我烦透了沙雕一样的领导和日常的加班;工作我找不到任何成就感, 每天迎接的都是被打回重做......
我都能理解,很多朋友都局限在曾经我陷入的职场怪圈里:刚出来工作一定要找个薪资高的,不要加班的,领导好的,能学到东西的......
但到最后你会发现一个问题,你所向往的这些,有其一二就算是幸运了。
让现在的我再回头看之前经历的这些思想斗争,其实不过就是要去承认两件事实:1.现实要你筛选出你真正在意的东西;2.现实不需要你抱多么大的期待。
明确了这两点,下面的一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Part 1
Q:工作上如何定位自己?
A:你有你的安排,但世界另有安排。
很多刚出来工作的职场小白都会普遍性地到这样一个问题,自己经历重重选拔进了公司,却在做一些不需要任何技术含量的杂活,刚刚建立的优越感霎时间荡然无存。
但你要知道,即使你有再多荣誉、能力加身,进了一个公司后,你就是一张白板。领导的考虑一定是先了解你这个人的品性,学习能力,其次才是能力。你能进到公司的首要原因,就是公司对你感兴趣,想要了解你,并且给你一些考验,如果刚刚开始你就心生厌倦,一副有抱负无处发挥的愤懑表情,那你和公司对彼此的第一印象一定都不会太好。
换句话说,如果你一进公司,领导就给了你与正式员工一同工作的机会,你先别激动。
不要就想着“啊!我的机会来了,我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让领导刮目相看”,一般这样想的,到最后都会是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毕竟期望越大,失望越大。
既然有了机会,首先你明白,你只是个新手,工作上要考虑的很多问题你是意识不到的。
比如一个创意性的工作,你绞尽脑汁想出来的一些创意和点子的确很惊艳,但它未必符合受众的需要。这就是典型的“工作上的自嗨”,你花费了大量时间, 结果却是越走越偏。
你要明白自己优劣势在哪,给自己一个清楚的定位。考虑问题不全面,那也意味着你的思维不会像这些职场前辈们被条条框框限制,如果职场老手需要给的是一个点,那么你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不要老是想着一语中的,你需要做的就是提供更多可以延展的面,打开大家的思路。
这就跟打游戏一样,一个新手玩家,在团队里多半都是承担一个辅助或是肉盾的角色,这样整个团队才可能透过你找到一些可以施展拳脚的契机。
哪怕你的方案被否了无数次,但只要给了团队一个新的思考角度,那你就是成功的。
要记住:
人的痛苦,往往来源于对生活夸张的想象。
生活不像电视剧,没有那么多1%的奇迹,也没有那么多转角就能遇到的爱情。
不只是期待和行动,在这些之前,你更要明白自己的定位。
如果理解了这点,你会发现开头那句话并不严谨。
我有我的安排,但世界另有安排。表现的是期待和现实的差距。
即便世界有它的安排,我也要另有安排。才是你对于自己定位的认知。
Part 2
Q:如何看待加班?
A:正确归因。能力不足,时间补;能力充足,为自己为公司加班,少为他人过错买单。
对于职场小白来讲,能力不足是常态,但是没有人愿意为此替加班买单。
在我面试找工作的时候,最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司的加班情况。按时下班,周末双休,是我当时对工作的最低期待。
记得当时我还总结了一套关于“如何看待加班”的话术,为面试备用:加班其实本质就是效率的问题,如果是因为自己的效率低下,我愿意自主加班。
这句话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个意思,那就是如果是别人的锅,我是不情愿加班的。
最近我所在的公司也经常加班,连续两个星期没有周末了,老板一般只会说“我们这个周日五六点公司聊一下”,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需要在这个时间点之前有一些想法。
这些想法怎么来呢?
加班想出来。
一般这种情况,身边的老员工都是提前半天来公司工作,但因为能力差距,我可能就需要提前一天半。
这就是所谓的“能力不足时间补”。别人半天想出来的点子可能70%是可行的,而你可能只有30%,剩下那一天的时间,你就需要尽可能去弥补这个差距,把30%提升到60%。
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看:
把成功归因于运气好,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
运用这种积极的归因模式,从这个认知角度去考虑加班这件事,你就会发现,很多厌倦公司的人其实只是把加班归因成公司制度不人性化,而不是自己能力不足。
这就导致他意识不到自己问题,从而让加班周而复始,最终累积起来变成辞职,并且在下一家公司继续重复。
相对的,如果是因为他人的原因而去加班,比如:老板堵在路上,你要一直在公司加班等他回来;同事做错了数据,需要重新复盘。那你完全可以爆发出自己的怒火,并且向上级提议,而不是温柔地说一句“没事”然后通宵填坑。
当然,这里不是让你吐槽完就一走了之,身为一个团队,这个坑你是必须要填的,但你的反应是在向大家传递一个信息:别再犯这样的错,让大家为你背锅。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避免其二度发生,这对团队整体都是有利的。
避免无所谓的加班,要让每次加班都有它的价值。
Part 3
Q:高薪该不该要?
A:要你能力配得起的,不要把自己赔进去的。
Q:该不该存钱?
A:刚入职场三年,学会花钱比存钱更重要。
从大学进入职场,大家会普遍的发现一个问题,自己的实习工资竟然还没有曾经在学校做的兼职多!
并且在外面租房、路费的各种开销,会让本在学校已实现经济独立的你,又重新隔三差五找父母要钱。
很多父母也不理解,都是大学生了,还是在大城市, 怎么每天的工资都只有80-120?自己跟亲戚说起来都没面子。
就像之前提及的,很多父母也是对考上大学的孩子抱有了夸大性的期待,总觉得考上了大学出来就能轻松高薪,给家里赚钱。在父母眼里,没有什么国企、外企、大公司,他们评估一份工作的好坏就是一个最简单的数字。
这就导致很多大学生,包括我自己在内,都是专门奔着薪水去找工作,显得更体面,谈工资的时候不掉面子。
最初我入职了一家月薪3000的创业公司,公司里只有六个人,每个人都是身兼多职,各自负责各自的区域,说是产品实习生,但实际上是在让我做新媒体编辑和媒体合作的活儿。
老板给了我一款很无聊的产品,就像微信里那种制作聊天记录的恶搞小程序,让我去找合作方推文,我们负责提供文章素材和小程序给他们绑定一个月,要求下周一有十家粉丝数超过2w的公众号统一推文。
一个星期的时间,每天下班回家以后继续加班,联系了近百家公众号,最终的确累积有十一二家可以推文,但别人都有自己的推文计划,根本无法统一到下周一。我去跟老板谈,老板说我不管你别的,我只看结果,别人能做到,你怎么就做不到?(他说的是别人的一款拍图识字的功能性小程序)
当时整个人周末也是在电脑面前从早坐到晚,饭也没胃口吃,整个人down到不行,安排好所有的推文工作后下周二直接辞职了。
现在回头看这段经历,我依旧是完成不了这项工作,但相较之下,我能比对出创业型和成熟型公司的差别,就像我现在待的胜加,有一个完整的部门分工,有领导带和教,而不是创业型公司给你一堆任务,什么也不管,纯粹把你当成一个利益工具,他们靠的就是用钱买劳动力,不管你的发展和死活。(指一部分创业公司)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看中了薪资,去到创业公司每日每夜的加班,但却一无所获。失去了好的发展起点不可怕,可怕的是建立了错误的职场认知,那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才是最为致命的。别说我们,就连在职场上打拼十多年的老手,都不敢冒风险去创业公司担职。这件事是风险远大于机遇的。
再回归到薪水这件事本身上来,我们真的有那么在意薪水么?
并没有!
前两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自己现在拿着6000的月薪,包吃包住,但是自己精神快被工作折磨崩溃了。
我问她受不了了为什么不辞职?她说舍不得。
我让她把自己在意的事情和对这份工作满意的地方写下来。
得到的结果是,她在意自己的身体和兴趣,而只满意这份工作的薪资。
我问她,你换了份工作就找不到这么高的薪资了么?难道低一点也不行?
她说父母不让。
你看,问题的本质出来了。
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她自己已经临近崩溃了,在这份工作上没有任何的乐趣可言;但实际上,是她在意父母的态度,父母理解不了“这么高的薪水你为什么要辞掉啊?你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吗??”,害怕被父母斥责。
薪水真的是我们想要的么?
是的,纯粹从个人角度出发, 我们想要高薪,但是现在的能力不足以让我们去拥有。
那么高薪是谁的追求?
是父母,是我们觉得,自己已经独立了,不能再找父母要钱;是在人面前谈薪资的时候能够更有面子;是能有自己的一笔存款不用父母担心。
我们过于在乎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看法,而忽视了自己此刻的需求。
两句话:薪资的确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但针对于应届生并不适用;薪资的确是衡量一个人能力的标准,但它衡量不了健康和快乐。
一旦局限于身边人的看法,那么钱这件事,变成了你生活的重中之重,除开赚钱本身,你也会考虑怎么样才能存钱?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就开始像四五十岁的父母一样考虑存钱,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换句话说,他就已经封死了自己未来能力的发展空间。
富裕是投资来的,不是用钱存出来的!
刚入职场的三年,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花钱,用钱投资自己,发展人脉、报培训班、健身,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些事情比你埋头经营那些有限的资金要重要得多。
这也是穷人与富人思维的本质差异。穷不可怕,可怕的是穷怕了。
To be continued......
还没看过瘾?
想了解我:初入简书,寻志同道不合简友
攻略爱情:在恋爱中如何浪漫而不直男
有趣的心理学:爱情心理学——谈大学恋爱最常见的三个送命题
我的成长故事:上海篇Ⅰ—启程 我们与父母,都不愿成为彼此的负担
我的爱情故事:《爱情日记树》Ⅰ——三段话 三种爱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