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家长和学生问我:怎样才能喜欢读书,爱上写作呢?
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我喜欢读书,但没有认真“学”过任何读书方法。我喜欢码字,但除了教学需要的下水文和专业课题外,也仅凭对生活的满腔热情,用笔表达下自己的心灵诉求而已,只能算随笔吧。
我们先说读书。这里所说的读书,不包括学校里的读书,自以为学校内的读书算不上真读书。
诚实地说,我不知自己的读书兴趣是如何来的,记忆里也没人培养,只是爸爸爱读书,或许是耳濡目染,或许就是与生俱来,反正从小就喜欢,说不出的喜欢。
别的小孩子逢年过节都会收到各种礼物,衣服呀,头饰呀,玩具呀,糖果呀……我,收到最多的是书。到手后就爱不释手地读,读完就不厌其烦地给小伙伴们讲。
那时不像现在,有各种各样的书可读。小人书是那个时代特有的产物,当然也是我童年时期赖以度日的最好读物。从小人书上我知道了水浒、三国和西游记,也认识了诸如邱少云、罗盛教等英雄人物。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对小人书有兴趣,多数时候是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再绘声绘色地讲给身边的小伙伴们听。回首当年的情景,那份满足感依然在脑海中回荡。或许从小就想当老师的理想就是那个时候埋下的伏笔吧。
除了小人书,能读的还有作文书,由于当时的读物确实不多,这里也归于业余书籍类吧。或许是读书的结果,小学四年级就开始代父亲给远方的亲戚写信,于是会被奖励更多的书,于是再读,于是再讲……
渐渐地,小人书和作文书已经无法满足我对读书的渴望,只好看爸爸那些成人版的书,读不懂也读。记忆最深的读物是《走下神坛的毛泽东》和《走下圣坛的周恩来》,就连《毛泽东选集》也不放过。
每次谈及读书,我都不能不提周总理。《走下圣坛的周恩来》是我小学时读过的第一本名著,书是在爸爸那里看到的,不知哪来的。不管那么多,有的读就好,记不清读过多少遍,反正很多很多遍。好多年了,具体内容记不太清了,但周总理的“四次痛苦,五次发脾气,六个办公室”还依稀记得。
读过一句话,大意是“你读过的书,你经历过的事,时间久了,细枝末节已不记得了,但剩下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我认同,那本书的细枝末节确实记不太清了,但周总理的鞠躬尽瘁、日理万机,我记得;周总理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我记得;周总理的才华出众、魅力非凡,我记得;周总理的居安思危、力挽狂澜,我记得;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记得;周总理的了不起,我永远记得。
后来和儿子谈起这本书时,刚提到周总理,没等我多说,儿子就说:“那可是好总理呀!”很欣慰,为95后儿子的这句话。
不敢说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虽然当老师我是任劳任怨的,做教育我是认认真真,但只归功于小学时代读过的一本书似乎有些牵强。然而,读书对我的影响,尤其那些经典名著,一时半会儿还真说不完。
后来慢慢有了自己的书,大多是亲朋好友送的,舅舅家的表哥表姐,火车上相识的俊威哥,还有我的老师们都有送书给我,也许他们都不记得了,可是我永远不会忘,因为他们,我有书可读,而读书是我今生最大的快乐。
再后来有了图书馆,再再后来自己赚钱买书,就这样一直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