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林可谓是中国史上的一对才子佳人,林徽因是出了名的气质出众,梁思成有着很高的学术造诣。同时,两位都是伟大的建筑学家。今天我不想谈那令人羡慕的爱情,我想谈谈他们对于学术的那份热情与执着。
梁林两家的父亲是朋友,自然他们也得以相识,在林徽因的影响下,梁林二人决定学习建筑学,而在当时的年代,我国的建筑学体系可谓是一片空白,没有系统的资料以及参考依据。
当时的宾大不招收女学生,而林徽因顶着美术生的专业实则修了所有建筑学的课程,还成为建筑系老师的助教,可见喜爱程度之高之深。
梁林在外留学期间,家中寄来一本“天书”,称为《营造法式》。梁思成绞尽脑汁就是破译不了那些生涩的古语与图片,因为早在之前,古代的建筑知识技巧都是一种秘密,不会随意公开。正是这本书,更加激励了梁思成要为中国的建筑做一些改变。
梁林二人漂洋海外,努力学习西方的建筑思想理念,想尽快学成把这些带到自己的祖国,告诉更多的国人这些不一样的建筑风格,为祖国的建筑设计出一份力,填补之前建筑史上的空白。
他们的这种决心着实让我震撼与唏嘘。几周前吃饭的时候,坐在同一桌的女孩猛地抬起头来,对着自己的同伴说了句:我觉得现在人们的国家意识太薄弱了,就是感觉都没有国家使命感。边说还边感叹。她那个同伴明显信息摄入量超标,不可思议的问:你是不是受什么刺激了。
他们学习建筑学,为了回国能在这一领域做出贡献,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让两个刚刚二十出头的青年踌躇满志。
学成归来,他们先赴东北大学刚创立的建筑系授课。和同伴一起一点一滴筑起国家建筑体系,后来创办了营造学社,集合了很多从国外留学归来建筑学爱好者和致力者,之后他们花了大把的时间去各地寻找中国的古建筑,每找到一处,就像发现了宝藏,他们测绘制图制图测绘,为以后图书的编纂积累丰富的实物资料。
有一次洪水冲泡了一部分测绘图纸,从未落泪过的梁思成哭了,他可惜,他心疼。
之后的抗战也没有阻挡过他们对于建筑的学习和研究,走到哪看到哪研究到哪。
正当战争结束,可以安安静静搞学术给梁林夫妇一个稳定的研究创作环境时,更悲惨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梁思成极度喜爱中国的古典建筑,他认为我们不应该一味效仿西方,而应该留下我们本身的东西,那些楼宇,石桥,庙堂,雕刻无一处不体现着中华文化。在繁华的街市中看到一处宏伟的古建筑比一处“东施效颦”来的西式建筑要惹人爱的多。
可是在那个文化极度动荡的年代,他的大屋顶被认为是浪费的表现,他对古建筑的珍惜保护认定是阻碍经济建设的表现。当时的人们对于建筑艺术还没有完备的概念,对他的一些想法嗤之以鼻,竟然还把他列为反面例子。
那一片赤忱之心在那一刹那似乎就被封冻住了。梁思成就是一个学问家,他的精神支柱就是研究那些殿宇楼阁,那些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这些东西就像是他的内生力,他是要靠这些活下去的。一旦否定了他的这些东西,他就是没有了主心骨,一个学问家做不了自己的学问就什么都没了。
因为社会局势,他再也坚定不了自己坚定的了。了解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无比心痛,没有人理解自己的理念,就好像在偌大的世界中,人群匆匆忙忙,就任你一人在飘摇,甚至时不时还来几声唾骂。那种精神世界的孤独空虚与无助,那种思想与社会大局式的违和,那种只有爱过才有的悲痛与心酸。
眼睁睁看着视若珍宝的建筑化为乌有,变成一颗颗大小不一的石砾、水泥块......
20201128 23: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