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
——孟森《明史讲义》
据中国历代开国皇帝出身来看,最低的明显是朱元璋,《明史》记载“太祖以聪明神武之资……戡乱摧强,十五载而成帝业。崛起布衣,奄奠海宇,西汉以后所未有也”,从一个乞丐做到皇帝,在世界史上仅此一人。
第二低的就是刘邦,《汉纪》记载“高祖起于布衣之中,奋剑而取天下……征乱伐暴,廓清帝宇……上古已来,书籍所载,未尝有也……夫帝王之作,必有神人之助”。刘邦造反是泗水亭长,与现在的村长差不多,能够克成帝业也是极其罕见,故有开头时的那段话,因为刘邦和朱元璋正是最底层咸鱼翻身的真实写照。
刘邦建汉后“讫十二年,侯者百四十有三人”,在他看来,要把国家恢复到周朝那样,即建立各地封国,然后统尊刘邦为帝,在统治方面开创“郡国并行制”。一方面以郡县直接归中央管辖,一方面封国给大功臣。但是可以发现这似乎是刘邦对那些功臣的妥协。
以韩信来说,最初韩信从齐地发兵与英布、刘邦和彭越集合与项羽大战时,曾要求封他为齐王,首先一个大将要求被封王就注定他下半生“很不平凡”,因为即将展开楚汉决战,刘邦应允。建国后,刘邦夺他兵权,并迁至楚地封楚王,但他没有足够的政治嗅觉,竟“巡行所辖县邑,出入陈列兵仗”,刘邦不得以只好“出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韩信这才明白过来,拿着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后被束缚带回长安,被贬为淮阴侯,但他仗着自己功劳大就“常称病不朝从”、“日怨望,居常快快”,刘邦看到自然恼火。陈豨起兵造反,刘邦欲亲征,韩信托病不随,还“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被人告发,后被杀。
还有彭越,刘邦在征陈豨时派彭越出兵,“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因为韩信不帮忙,彭越也不帮忙,让刘邦心生烦躁,彭越知道后想亲自去谢罪,但是有个副将告诉他“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后让与彭越有仇的太仆得知,于是“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后来刘邦派人来捉拿彭越,最后“夷越宗族”。
英布在知道韩信刘邦都被诛杀后,心生恐惧,于是起兵造反,后被诛。至此,西汉开国三大武将都被刘邦杀死,同时还有一系列与他们相关的官员被杀,纵观他们的死因,大多是让刘邦感到不安全,并且时常做出“愚蠢”的行动,以《人民的名义》里面来说,就是没有政治嗅觉。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那些开国大臣里能善终的往往是明白功成身退的人,因为那些追随皇帝的人大多对皇帝本身了解,知道你当皇帝之前尿过炕、嫖过娼,这些负面影响是不能出现在皇帝身上的,所以皇帝本身对这些人也十分忌惮。萧何很明白这个道理,他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完全是两个人,在建国前他为汉王打后勤和全局做出的贡献是几乎完美的,但是建国后他反而做出许多昏庸的事来,比如说刻意做错事情和贪污一点小钱,但是又把事情控制在可挽回方面,让刘邦看到他慢慢“变坏”,这样才能对他放心。
历朝历代藩王都是中央政府的心头大患,如西汉“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明朝“靖难之役”和清朝“三藩之乱”,所以“削藩”是历代统治者不可少的政治手段。从设立藩王这一点来看,最初其实是对建国初期各势力的妥协,只要设立了藩王,到后期要么死要么贬要么架空,异姓则对此看的太淡,所以会导致刘邦杀功臣(刘邦所杀的几乎都是异姓王)。
谈起朱元璋对开国功臣的态度,以“四大案”来看是最好不过的。
先说说“空印案”吧。明朝规定,各地每年都要派人到户部报告地方财政账目,而地方账目必须跟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这一年的地方财政计划才能完成。如果对不上,即使只是一个数字,账目就必须重新填造,更让人为难的是所有重修账册必须要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离南京较近那还好,如果说西藏或东北的官员前来对账,出现一个问题以后再往回走实在是太难过,那全年都在路上了。
《剑桥中国明代史》里说: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京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在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事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处罚所有相关官员。
《叶郑传》记载“行省言臣二十余辈、守令署印者皆欲置之死”,据记载,因此事被处死的官员系万人。其实这种事情不是在明朝才出现,早就在“元(朝)时,官府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也就是说这个情况在百年前的元朝就已经开始,各地官员认为在白纸上盖官印是正常行为,如果出现问题了可以免除很多麻烦,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些贪官,那么对国家的影响也将会极大。
再谈谈废除丞相制度的“胡惟庸案”,暂且不谈胡惟庸从一个县令做到宰相的励志之路,自淮西集团战胜浙东集团后,杨宪与汪广洋都成为这场政治斗争的牺牲者,从胡惟庸担任宰相后,有李善长在后面为他撑腰,变得逐渐焦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俨然把朝廷控制在自己手中,想成为一名权臣。
明初,朱元璋正是靠着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的相互斗争,才能把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但胡惟庸“基病,帝遣惟庸挟医视,遂以毒中之。基死,益无所忌”,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直到有这么一封表扬信递到朱元璋面前:(胡惟庸)定远旧宅井中,忽生石笋,出水数尺,谀者争引符瑞,又言其祖父三世冢上,皆夜有火光烛天。
后来胡惟庸勾结陆仲亨和费聚谋反,然后“庸令阴说善长(李善长是明朝第一人宰相,开国六国公之首,坚决支持朱元璋的人)。善长已老,不能强拒,初不许,已而依违其间”。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朱元璋要处死李善长和胡惟庸了,两人皆是开国功臣,但是胡惟庸想谋反,朱元璋必须杀他。李善长陪伴朱元璋多年,深知他的的性格,但还是知情不报,不知是不是没有政治嗅觉,后来两人以及相关牵连官员万人都被处死。
根据上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人被杀基本是自己咎由自取,要么是谋反,要么是违法。但还和当时统治者的性格有关,刘邦和朱元璋都是从最底层爬起来的人,最担心的就是直接的统治力度被削弱,所以要拼命的来维护自己。
对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者来说,不作死就不会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