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读到这么着一首诗,宋代诗人罗与之写的。《看叶》: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最喜欢的是“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见解独到,别出心裁。
这诗人为何不看花偏偏看“叶”呢?原来是有原因的。“红紫飘零草不芳”,这花儿也谢了,草也枯了,再一看,就只有这树上之叶了,颇为无奈,然后诗人写到“始宜携杖向池塘”,为何要向池塘呢?也许是池塘边草木繁盛吧,诗人边走边瞧,不禁叹道“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寥寥四句,写出了外部景物与诗人的内心感慨,颇有意味。
古人爱花,从“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可见一斑,水上陆地都有花,都可爱,古之惜花、爱花的人不计其数,而惜花爱花之词句也是数不胜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落花流水春去也”,总之诗词的主体大都是花,物以稀为贵,一棵树,一丛花上叶总是成百上千的,且细细看来,形状大小颜色也近乎相同,确实不甚“可爱”,也许在文人眼中树叶不过是花的陪衬罢了。正是有了树叶的平凡与普通才衬托出花之艳丽。春去了,花谢了,总会有文人为之哀婉。“黛玉葬花”却无人葬叶,无人为一叶之落而感伤,因为一叶是微不足道的,也许,这是叶的悲哀吧。
曾有一个炎炎夏日,行走在路上,无遮无拦的暴露在烈阳之下,不仅酷热难耐,且心也是烦躁的,远处骤然出现了一片翠绿,不禁加快脚步向前赶去。只见一颗大树地洒下了大片绿荫。那成千上万的绿叶片,在蓝天下,在阳光中熠熠生辉。一阵风袭来,树叶沙沙的响着。但见那满树光辉在风中便显得明灭不定、变幻莫测富有灵性,好似被赋予了生命,拥有了灵魂。而它洒下的满地绿荫,也荡起了丝丝波澜,好似湖水中泛起的丝丝涟漪,又好比大海中抛起的少许波涛如同“积水空明”,这日光不似月光,但却胜似月光啊!终于行到了绿荫之下感受着阴凉,心也静下来了。不知不觉行至树之前,望着那翠绿,不禁想到了秦观的一句诗“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此时,心绪飘到了过往历史之中,想着沉沉浮浮过往中,会有多少炎炎夏日,又会有多少树洒下阴凉,又会有多少诗人在感慨“芳菲歇去”,却未注意到“夏木阴阴”……或许,一千多年前的秦观也是在这夏日中,在古木前,有感而做吧!
而今,望着窗外,有些树叶变黄了,有些还没有,蓦然地,有一片树叶飘落了,一叶知秋,黄叶也许是秋的象征,“绿影扶疏意味长”,这绿影也要消退了,但这历经春夏秋之叶,也不惘这尘世一遭。也许,因为这一片落叶,土壤会更加肥沃,这树会生长出更加翠绿的叶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