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原在《哀郢》中,首次使用“南渡”一词:
当陵阳之焉至兮,淼南渡之焉如?
《哀郢》是屈原楚辞中最为悲苦哀切的一篇,大概作于屈原被疏离开郢都、南行江湘时。在楚顷襄王时期,屈原遭谗被疏、忠不见用,被井离乡、无限伤感!就此,中国文化中的“南渡”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南渡首先是一个地理词汇。由北往南,跨江越河,戢以舟船,谓之南渡。屈原南渡的可能是长江、洞庭湖。彼时,楚国都城在郢,也就是今天湖北荆州府江陵县附近。江陵县向南,即为长江;顺江而下,即为洞庭湖。
“南渡”其次还是一种心理词汇。与庙堂之高日趋遥远,冰心一片付之玉壶,才高八斗而无力勤王伴驾,故亦谓之南渡。
“南渡”还暗指一种历史的宿命:南渡之人,不能北返。有一个苏东坡的段子,正如此相合:
还至庾岭上,少憩村店。有一老翁出,问从者曰:“宜为谁?”曰:“苏尚书。”翁曰:“是苏子瞻欤?”曰:“是也。”乃前揖坡曰:“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东坡笑而谢之,因题一诗于壁间云:“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夹道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明朝朱由检危难时刻,自然想重回南京,假以时日再拾山河。但南渡的历史魔咒,他又何敢妄自为之?最后只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2
1938年,陈寅恪任西南联大文学院教授,当时文学院在云南蒙自。陈寅恪在这一时期写了一首《蒙自南湖 》:
景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头鬓影还明灭,楼外笙歌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程。
全诗读完,一股悲愤之情溢于言表,“北归端恐待来生”,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心情相同。同一时期,冯友兰的“非只怀公伤往迹,亲知南渡事堪哀”,吴宓的“绮梦空时大劫临,西迁南渡共浮沉”都道出了南渡的不堪。
3
1945年胜利还都后,冯友兰在《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中洋洋写道:
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虚愿,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庾信不哀江南,杜甫喜收蓟北,此其可纪念者四也。
他的“吾人为第四次之南渡,乃能于不十年间,收恢复之全功”,内心肯定无比豪迈。可惜,他实在是言之过早了一点。
历史最终还是让“南渡”成为了一个悲怆之词:曾见南迁几个回?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香樟夜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