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去标准化成绩”对中国学生的影响
芝加哥大学本科招办主任Jim Nondorf 宣布,申请2019年及以后入学的本科生不需要提交SAT或者ACT成绩!
一直以来标准化考试成绩是中国留学生申请美国大学时的强项。相比于美国本土的白裔非裔来说,超高的标准化考试成绩似乎凸显了我们学习能力的强大。然而,美国大学真的这么看重考试成绩吗?自去年开始的“去标准化成绩”的浪潮中,我们似乎渐渐了解了它背后的含义.....
GPA和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你的唯一标准(you are more than your GPA or test score)。我们想看到,你通过申请材料发出自己的声音,讲述自己的故事。---芝加哥大学的官网上的一段话。
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大学都不需要提交SAT成绩了。除了SAT成绩,现在也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不再要求提交SAT或者ACT写作成绩。其中包含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布朗大学、杜克大学、密歇根大学等。
虽然在过去的三四年内,美国有超过1000所高校(包括文理学院和综合性大学)都推行了类似的招生政策,芝加哥大学作为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作出这样的决定,在中美两国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美国高校放弃标准化成绩作为入学标准,一方面是为了追求高等教育平等化,让那些来自低收入、受教育程度低的家庭的孩子,有更多机会跨入高等学府的大门;另一方面,高校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加学生群体的多样性。
“去标准花成绩”意味着需要付出更多
对于从小经历应试教育,擅长标准化成绩高分的中国申请者来说,在入学申请标准中弱化标化成绩,并不是个好消息。就像芝加哥大学招生办和财援主任James Nondorf说的那样,标化考试不会是大学申请的主导因素,也不应该成为让很多学生失去申请机会的原因。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机会得到好的教育资源,无法像其他申请者那样很好地准备SAT或ACT考试,这次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给这些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申请路径,让更多优秀的学生拥有进入顶尖大学进修的机会。
很多国内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美国大学将SAT和ACT分数变为非强制性要求的变革只适用于美国本土的申请者?
主要原因是面对国际学生申请时,来自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的申请材料很难成为美国大学面试官判断一个学生是否具有在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因此SAT或ACT考试就成为了美国大学衡量国际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依据。
哈佛大学给出的录取学生SAT中间分数段是1470~1570分;仅仅按照这个标准,在北京的某中学有一半以上的毕业生都考出了可能进入哈佛的分数。所以,取消或弱化标化考试,为的是放宽而非降低录取门槛。SAT或ACT考试分数或写作成绩从强制要求变为optional(可选择),表面上看是削弱了对标化考试成绩的要求,但实际上这些顶尖高校对其他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要求会更加严格。
美国大学把特长、课外活动、性格、教师推荐书等计入考量内容的申请系统,让很多中国学生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除此之外,在英语培训产业逐渐完善的今天,在标准化考试中取得高分也不再鲜见,对于从小在应试系统中长大的中国学生来说,大学申请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了。
成绩取消只和美国学生有关?
虽然标化考试分数依然是国际学生申请美国大学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这一次多所大学对SAT和ACT考试分数做出的改革,再一次强调了美国大学和国内大学在录取机制上的本质性区别。这意味着除了标化成绩,中国学生申请美国大学较之前相比,需要比美国学生付出的更多!
在国内,高考分数是决定一个学生能否进入顶尖大学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大学除了优秀的考试成绩,还会要求学生提供能够展示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的证明,如申请文书、推荐信、活动背景介绍。不同于标化考试,这些申请材料往往靠的是一个人几年甚至十几年成长过程中的积累,很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
然而很多学生和家长却错误地认为,国外的大学之所以会有这些要求,是在考核申请者在过去获得过什么样的成就,例如在哪些比赛中得到什么奖项,或者在课外活动中取得了多么优秀的成绩等。其实学校的真正目的,是通过学生参加过的活动,看到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以及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展现出怎样的能力,从而判断一个学生是否适合在自己学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即使是那些想要申请哈佛、耶鲁、斯坦福、普林斯顿等顶尖藤校的美国学生,虽然SAT写作成绩不再是必要条件,但还是需要提供高中在校期间的学术论文(graded research paper)。这说明,学校所看重的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分数,而是一个学生在学术专业度、批判性思维、表达逻辑等综合能力上的表现。而这,恰恰也是很多国内高中,甚至是不错的国际班,在教学过程中所忽视的培养方向。
面对这一现象,国内的学生和家长在留学申请的思路上做出根本性转变。申请美国大学不是填写国内的高考志愿,学校的声誉和排名不能作为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唯一标准。申请者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的发展规划,选择出“最适合自己”而不是“排名最高”的院校和专业。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综合能力获得更加全面的成长。
接下来,还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学取消SAT和ACT的硬性要求。但是,申请者因此要“交换”的是长期学术能力的展现,而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将又是一个新层次的挑战。
因为,这将甚至不是学术单方面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而是真正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与检验。既包括了学生的学科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等“硬实力”,还包括抗压能力、研究探索意识、思维习惯等“软实力”方面的要求。
名校录取标准
对于在标准化考试底下艰难生存的中国学生来说,也是时候将关注点转移一下了。我们往往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热爱什么、想要什么,从某个程度上说,美国大学申请提供给我们一个契机,让我们开始认真地探索和认识自己内心。而这种探索是必须的,也是终身的。
因此,如果想要被美国顶尖高校录取并在入学后更快地融入美国文化,中国申请者应适时地将关注转移到自己本身的热情所在,并且不断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地刷分,企图用厚重的奖项来证明自己的优秀。
比如,对于那些未来想要申请STEM专业的同学,如果你在你的实践经历、个人陈述中丝毫没有对相关领域的兴趣体现,那么面试官很可能会认为你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而只是随大流选了这个专业。
这就是为什么强调长期规划的重要性。从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工作,倒推现阶段你可以做什么活动,怎样去丰富你的个性,让招生官看到你这个立体的独一无二的灵魂。
不看标化成绩,看什么?
和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高分至上”不同,美国的高考一年内可以考多次,而分数也不仅仅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美国大学录取考生,除了SAT分数,还会通过申请者的实践经历和个人陈述来考查他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事实上,这也正是许多美国一流大学,常常会拒绝录取SAT高分、甚至是满分考生的重要原因。
“现在所有人都过于看重考试的重要性,认为除了高分其他的就都不需要了。但是在美国,获得高分并不能保证一切。我们一直在拒绝一些拿到高分的学生。” ——南加州大学招生办主任Tim Brunold
相对于日渐飙升的标化成绩,面试官更在乎这份成绩背后有没有与之相匹敌的职业技能和素养,以及这些学术指标和荣誉背后的人是怎样的。如果一个光会答试卷却不会适应美国大学生活的求学者进来,那无疑就违背了美国大学想要“认识你自己”的真相了。
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
近一百年来,这个理念一直被美国高等教育界奉为圭臬。教育是关于人的教育。大学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列表、申请文书、面试的考察,希望能把她们筛选进来的人变成真正有所贡献,俘获于自己内心的人。
麻省理工学院2019新生首次录取中,没有一个在中国境内读高中的学生!
面对美国大学录取权重的改变,你准备好了吗?赴美读高中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