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辞》在「易」的「四尚」之后,紧接着推出「三至」。其实这段文字里面出现的「至」,以及类似的概念并不止三个。同时,《系辞》也已经极其明确:「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即使表达为「至」,也应当是「四至」,而非「三至」。可是,所有的解释,虽然明知如此,却无不一致认同「三至」。因为《系辞》有「显三隐一」的表述规律。
其一、「至精」:
「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向,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其二、「至变」: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其三、「至神」: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此外、关于「深」、「机」、「神」三个概念的综合表达: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机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机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以上内容,《周易正义》有一个非常认真的梳理:「若章中所陈则有三事,一是至精,精则唯深也。二是至变,变则唯几也。三是至神,神则微妙无形,是其无也。神既无形,则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韩氏云『四者存乎器象』,故知章中三事,不得配章首四事者也。但行此四者,即能致章中三事。故章中历陈三事,下总以『圣人之道四焉』结之也。」
这解释与《系辞》原文比起来,更加不清爽。
相对不妥的地方,是将「四尚」说成是「三至」的前期工作,也就是将「圣人之道四」分成前一为「四尚」,后三为「三至」的两个阶段。人为割裂了「圣人之道四」的内涵。
既然是解释,就应该表达得更简捷、更直白一些:所谓「章首四事」,只是「圣人之道四焉」的四分之一。孔子怕后来读者误会,所以「子曰」才出现在「总以『圣人之道四焉』结之」的地方,可以算是立此存照。这样一来,在形式上就算把话说明白了。
《系辞》这段话在明确「三至」的同时,也围绕「三至」,分别提出了「精」、「变」、「神」、「深」、「机」等不同的概念,其中存在交叉重复,需要注意区分:
一、「精」,说的是「预测」的精度,也就是「准」。
关于「至精」,《系辞》费了比较多的口舌,文字多于另二至之和。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至精」涉及到「四尚」。预测是「四尚」的四个方面之一,即「卜筮」的作用。现在又在「三至」的阶段重提,名词不同了,叫「至精」。其实就是在预测的基础上,加以抽象,从原理的角度来总结「易」的特点。这是一种升华,已经超越了「预测」的范围,成为全方位的「模拟」,也就是「易与天地准」的具体体现。
「四尚」不在「三至」的范围内,是不是意味着「至精」也应该属于上一个段落?恰恰相反,《系辞》将「至精」放到这个位置,并非承上启下,也不是有意混淆「卜筮」与「模拟」,而是摆明车马,以示区分。
《系辞》的目的是区分。一方面,将「四尚」中的「卜筮」,置换为「预测」,表面看来变动不大,其实正是二者有这样的外在联系,才能彰显其中的内在区别,引人注目。另一方面,「至精」这个概念,在这里推出,也故意留下了提炼、升华的轨迹。
「至精」,表面看来是从「预测」说起,其实早就远离了算命的低端境界。一方面主角变了,「四尚」的主角是普通大众,而「至精」的主角是「君子」。另一方面,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追求。「三至」的目的不是算命,而是「遂知来物」,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的意思。二者高下立判,天壤之别。
二、「变」,说的是《易经》适用「易数」的几个基本规则及其结果。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错综」。
「三五以变,错综其数」,说的是如何将十进制的数,表达为二进制的数。按照易二进制数的设定,这里应该包括从一到八的八个数。
错综的方法,是到三、到五,二进制数的结构,也就是位数需要改变。具体的情况,现代关于十进制与二进制的转换,已经是常识。即使不够了解,上网搜搜也就知道了。但是,千万年以前说的「三五以变,错综其数」,居然与科学的现状少有差别。无论是模拟或者预测,都是奇迹。
第二个阶段是「同变」。
「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的「通」就是「同」。说的是将「错综」的方法。推而广之,普遍适用于所有的十进制数,其结果出现了「天下之文」。《系辞》这里的「文」不是指文章,而是图形,表达的是由元素组合成物质世界的原理、过程和情况。
第三个阶段是「极其数」。
「极」在《系辞》里,许多时候都是「三极」的简称。所谓「极其数」,就是将数全部配成三个「位」的结构形式。其深层的原理,模拟的是现实的三极世界。
「极其数」真正涉及的,并非全部的从一到八的八个数,需要「极」的仅仅是从一到四这四个数。《易经》关于古二进制的特殊设定,实际上起到的,是「极其数」变化最少的结果。
「极其数」并非目的之所在,最终的结果是「遂定天下之象」,也就是借此创造「八卦」的身体。
以上内容,从几个「十进制」数的错综;到「同其变」为「天下之文」,即易二进制数;再「极其数」成为「象」。条理分明,次序井然。
《易经》以此称「变」,则天下「至变」,非此莫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