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词汇里国和家是联在一块儿的,称国家,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读书人孜孜以求的人生价值,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国家统一,,发展,富强,文明牵动着中华民族志士仁人为之焚膏继烛,前赴后继地奋斗,不仅在太平盛世,更在乱世危局,国家危难中为了民族的振兴那些不计名利,不顾生死的中国脊梁,那股浩然正气,那种不曲不挠的奋斗精神,那一腔慷慨忧乐的家国情怀始终是中国人精神世界中最亮的底色,是我们国家饱经沧桑,绵延数千年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民族魂魄。
中国文化源于农耕文明,家是最小生产单位,由家庭延伸至家族,由家族部落联合而渐成国家,对国的信仰,始于对家的维护,国与家自然形成一体,为家尽孝,为国尽忠成为传统文化中主流思想。
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传说中的圣君尧公明正直,禅让于舜,舜是个孝子,勤于政事,禹则治水九过家门而不入,皆是顾大家而不顾小家的人。
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大一统的观念逐渐形成,天下成为一家。汉武帝时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深入不毛,九死一生而归。为了驱遂匈奴,巩固边疆,卫青,霍去病屡建战功,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今贝加尔湖),留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在最近的考古发现中在蒙古国杭爱山发现了东汉时的燕然勒石摩崖石刻,那是汉民族驱逐匈奴等异族侵犯所能到达的最远边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大汉民族的精神在那金戈铁马们时代极大的张扬,汉民族的文化向心力更在那时形成加强。
正因如此,中国历史上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为了国家统一,三国诸葛亮六出祁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晋祖逖闻鸡起舞中流击楫;唐朝郭子仪受奸臣谗陷,祖坟被掘,仍忍辱负重,平定安史之乱,功成孚居。宋范仲俺寒门及第,位高权重,清廉自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死后无新衣下葬,却用积蓄的俸绿购买良田千亩,成立范氏义庄,历元、明、清乃至中华民国的八百余年风雨而绵延不绝,成为中国慈善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民间组织。岳飞的精忠报国最早是由其母刺字于背,铭刻于心,才有后来的建功立业;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知感动了多少代守望家国的中国心。
中华民族是历尽坎坷,勤劳智慧,英雄辈出的民族,一部二十四史里写了多少为了国家舍生忘死,殚精竭虑,拼搏奋斗的中国人,这就是我们中国历久弥新,浴火涅槃的中坚力量,是我们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近代以来,我国在西方列强的欺凌下,有过衰落悲惨的命运,清王朝腐败灭亡了,但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大义凛然,邓世昌们勇敢无畏的爱国之心没有亡;孙中山振臂一呼,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民国之兴甘洒热血;抗日战争期间,国共联合起来,抵御外敌,留下多少慷慨赴死的国士,笔者曾有幸参观过抗战牺性官阶最高的上将军张自忠牺牲墓地,陵园如今政府修茸一新,汉白玉的石阶绵延而上,蔚为壮观,历史是公正的,丰碑是建在中国人心里的。
民族精神是需要滋养的,民族情怀是要正心诚意的。天地之间,生为中国人,要了解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修其身。"对国家护佑常怀感恩之情,她就象母亲,她就象大大的家,当今中国太平盛世,改革开放,我们的同胞有十三亿,我们凝聚力量,我们万众一心,未来世界将因为中国而精彩,我将为中国无比自豪。
当然我们国家大,底子薄,发展速度快,有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具体到每一个中国人可能在生活中会有这样那样的困惑,磨难,艰幸,但请相信中国。
在面临民族危亡的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诸名教授讨论过一个问题,中国会不会亡,结论是不会,因为中国文化不会亡,中国人的家国担当和情怀依然坚定和炽热。在这些茅屋简陋的校舍里,在衣食拮据的生活中,"以一切为了救国的信念",师生砥励为学,竟然教授们做出了大学问,培养了钱学森,杨振林,李政道,邓稼先,黄昆等日后为大师级的科技人才。
可是我们历史上也出过很多汉奸,当今社会也有人充当西方和平演变的马前卒,唱衰中国。甚至有新入学大学生声称我不会爱国,遭到开除……这只是中国发展历史潮流中的浊流小溪,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这是被历史证明了的,我们的民族是有希望的。
在新疆尼雅古城遗址出土的2000多年前汉锦上就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几个字,美国天文考古学家班大为认为伴随着2040年9月9日五星聚会的天文奇观重现,很有可能是中国再次走向繁荣富强,但愿天佑中华,愿中国复兴成为更加文明昌盛的国度,愿为中国戮力奋斗,这应是一个党党正正中国人应有的家国情怀。
![](https://img.haomeiwen.com/i13595423/ffca823dc37573db.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