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分为物质层面,情感层面,与精神层面。或者分财,色,名,权,家,国,情怀(爱情,忠诚,信仰,人格,道义等)。所以取舍时要慎重,往往鱼和熊掌难兼得。游说,对敌,设谋,制法之利害都在于此。以取舍以观人得失。
一种视角:
取物质,取情感,还是取精神。舍物质,舍情感,还是舍精神。
二种视角:
取舍的是,财,色,名,权,家,国,还是情怀。
爱情是讲究忠诚的,即以律制心。乱欲,乱交接那是为欲所制,屈从本能。屈从于本能越多,在人格上越不完善。所以在取舍上分取利,即关注生命得失,物质得失,本能欲望,个人得失。与取义关注爱情,名誉,事业,忠诚,大义,家庭,民族之分。观人取本能还是取人格。有人格的人可交,取本能的人可用,不可交。其实取舍无高下之分,只是取舍各异罢了。
在国家治理,社会道德体系中,提倡义为先。大义之人,忠情之人,自然会成楷模。但治理体系靠的住的是法治。而在绝大多数人受本能支配,大多也是嘴上道德,行则不讲规则。以道德约束他人,用利益满足自己。所以很多人的人格是靠不住的。多数人格基石不过也是建立在我执之上的法执。比如诸葛亮,为报先帝,不惜蜀中百姓,忠则忠。可对百姓而言则是苦难了。襄公对敌仁义,仁则仁了,可伤害自己军民则是蠢了。尾生信则信了,可命都给赔了。真正精诚之人,放正立场,推己而人,则取舍合宜,为事则忠,为人则孝。为社会公民则讲究公德。
取利,财权色名,即人的生理欲求。取精神,即爱情,忠诚,孝义,等人格,然而僵硬的人格教条亦是历史与思维包袱,是法执,是我执。取道,即去我执,离相,去法执。或取物质,或取精神,或取合道,不可能什么好处都得。
网友评论
为了存在的取舍,才是人的本心,所以关乎人得失是能抓住人的心。如果对于贪腐惩罚关乎他们生命的得失。他们就会戒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