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IT·互联网生活家自强不息
正是你身上所稀缺的,所以你才被吸引了

正是你身上所稀缺的,所以你才被吸引了

作者: 忘雪洛川 | 来源:发表于2017-04-28 15:20 被阅读119次

    存在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一直迷恋于他?

    为什么没有感觉到?感觉到为什么又那么微弱?

    有关“存在感”的问题一直都是自己的心病,偶尔的焦虑、纠结、犹豫,这些特质在自己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后来,终于发现,是自己缺失一个看待这个世界的观点,亦或者,是成见。

    --文前

    十三邀.jpg

    【01】

    近期有一档访谈类节目受到自己的关注,公共知识分子许知远做出的《十三邀》,耳目一新。

    而知道这档节目还是偶然的一个机会,然后因为许知远本身的魅力所吸引。

    作为一个作家,许知远经常批判时代的娱乐和浅薄化,犀利的文字直指当代人的内心世界。

    而他又是一个“勉强的商人”,搞起文创产业,开书店、办活动、卖产品。线下有朝阳公园、蓝色港湾、花家地的单向街书店,线上有单向空间,日历的形式新颖独特。

    提起单向街书店,在帝都除去国家图书馆一类的公共空间,单向街书店的名声算是响亮的一家,只因许知远一句“只卖自己想读的书”,就死死抓住了一大波文艺青年的心。

    单向历.jpg

    【02】

    回归到节目本身,顾名思义,节目中许知远邀请了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请求他们分享个人的经验和心得,观察他们的行为,希望能够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

    13位模板个人,展现的也就是十三个“社会切片”,涵盖到商业、文学、媒体以及影视等。

    13个模板个人,通过与许知远“偏见”与“偏见”的碰撞,透过个体对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领域经历的描述,共同形成这个时代的剪影。组合之下,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表达视角。这个视角,主观性太强。

    截止到今天,已经看过了4期,采访对象有“知识网红”罗振宇、“微博女王”大嘴姚晨、“cos play”二次元新生代、“北京老炮儿”冯小刚。

    每一期,都如个人身上所带有的明显的“人设”或者“标签”,他们都是活的很明白的一拨人,强烈而又明晰的人生主观,话里话外都透露出一个在多条道路尝试或者权衡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轨迹。

    透过他们,我能看到在面对同一种困境时不同人的不同选择和不同选择后的不同人生。

    就如罗胖,彻头彻尾的商人,只不过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

    卖瓜.jpg

    【03】

    不同于家门口摆地摊卖蔬菜瓜果的老大爷,一个西瓜1元买进1.5元卖出,然后整个交易就此结束。大爷不懂的是,西瓜还可以切成小块装个盒去卖,5元,翻了整整5倍。

    而罗胖则深谙商业之道,知道如何销售,也明白这个时代需要什么,这批年轻人心里想要的是什么。知识。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恰好也出现在采访嘉宾里的冯小刚导过一部《天下无贼》,黎叔一句台词巧妙地对罗胖这类“人才”做了侧面映证。

    “知识胶囊”、“罗缉思维”、“得到”,罗胖着实比老罗成功很多。

    他把“知识”这块巨大无比的西瓜“切吧切吧”,放到一个个胶囊里去兜售。然后还打开了多个兜售渠道,充分利用新工具,微信、APP去售卖。同时,不仅自己种瓜,还把“吴晓波”、“李笑来”等一大波种瓜人都给拉拢到自己的商场上,把瓜卖给用户。精明,实在是精明。

    罗胖是个笃定的商人,这一点在节目中一律的肯定句就无形中透露。不同于许知远的理想主义,罗胖是一个开放、拥抱改变的现实主义,不装,很纯粹。

    而他,节目中又频频提到“来不及了”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个即将离世的人在与时间做赛跑。时间在咬人。

    来不及太多的焦虑,罗胖意志坚定,他认为时间就要用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用李笑来的一本书名来形容,就是《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罗胖做到了。

    美好的事物。节目中,罗胖透露从《百家讲坛》就开始意识到个体价值的发挥空间和知识的重要性。

    因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当下人已经无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本书了,碎片化的冲击力实在太大,人们对于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搭建难度逐渐增加,而每个人又都着急去成功,于是碎片下之下如何让人们爱上知识,并愿意为自己的智商付出金钱,就成为了罗胖商业起步的基石。

    罗胖实在是够拼,一开始用“自虐式”的早上6点60秒语音知识推送方式分享给用户,给用户形成一种每天学习一点小知识的“错觉”,久而久之,罗缉思维有了一大批拥趸。

    在这一点上,个人表示不认可,因为即便听了,也仅仅是一个知识点,甚至只是一个讯息,对于生活或者工作完全不足以起到理想的作用,好比一粒芝麻,掉到一张饼上并不会散发出芝麻的香味。积少成多,聚点成网成面,才成体系。罗胖,无非又为我们增加了一个接受讯息的点罢了。

    于是,热爱上读书才是由罗胖带给个人的思考。

    十年前,美国范德堡大学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提出一个崭新的心理学名词,“中枢瓶颈”。

    “中枢瓶颈”指的是由于神经机制的限制导致通道容量的不足,加以认知能力方面的局限性,从而形成注意的选择性。

    这种心理现象在传播学领域又被称之为选择性注意。

    如果因为选择的注意长期不确定和转移,导致的就是以为掌握了大量知识,其实是消耗了精力,降低了效率,点依旧是点,无法构成面成体系。

    讲真,个人对罗胖不甚喜欢,但又无法不去承担他的成功。“新一代社会底层”“国民总时间”,犀利准确的观点让自己从心底里发出佩服,他不惧怕别人的喷击,因为他认为他们不懂,“没有时间”。

    **“人与人之间越来越相似,只有一样东西不是,那就是认知壁垒。” ** --罗振宇

    许知远VS罗振宇.jpg

    【04】

    许知远说:交流是一种自我确认的方式。

    他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亲身去寻找答案。相较于姚晨和冯小刚的直率真实以及个人的经历外,新生物二次元让我看到了一个“陌生-拒绝-理解-接受-尊重”的历情节。

    当看到《十万个冷笑话》这个二次元产物的时候,许知远几次三番地捂脸、感叹,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文化产物?它的核心是什么?其存在的意义又在哪里?不明白,甚至于拒绝,难以接受。

    抱着对二次元文化发展历程的探索,许知远找到了cos play玩家、漫画研究者、以及产业化企业负责人。

    然而整期节目缺乏了太多的出彩之处,《十万个冷笑话》的负责人简单地回答“压力之下的吐槽和宣泄”,关注点不在怎么产生,更多地在融资、市场、营销等。

    对比之下,节目最后的两位cosplay萌妹子解释地反倒更好。她们很懂得换位思考,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也懂得父母们为什么不理解、不接受,但也知道自己要去理解去接受他们的思想。

    她们很睿智,明白不同时代背景下带来的不同文化差异,父母们在他们那个年代有着属于他们文化的精神寄托。二次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融合和创新。

    我觉得了不起的一代人就是,不仅执着于自己身上那些代表新的事物,或者新的工具给他们带来的感受、观察方法,而且他们同时愿意去了解过去的传统。如果哪代人能够结合这种双重的东西,这代人是了不起的。

    二次元.jpg

    【05】

    《十三邀》,活的明白。

    于我而言,看一遍恐怕不够,隔一段时间都值得回头去看。看高手交流,既是观察这个世界的不同成见,也是自我交流的有效方式。娱乐至上,短暂快感,这种快感消逝之后继而空虚。类似《十三邀》带来的却是更长远的愉悦感,舒适、安心。

    物欲横流之下,现在人大多不知漂向何方,不知该把自己放在时代的哪个位置,这种不安感大多来自无法自我确认,即一种存在的方式。而透过这样的节目,清晰地勾勒出自我的模样,不安感随之就慢慢减弱了。

    原有的知识与新知识的碰撞,固有观念与新生物的融合,激流碰撞中如何不断修整和建立自己的认知系统则成为自身关注的焦点。

    带着认知去看《十三邀》,仔细揣摩每一个问题和每一次回答,分析问答背后的认知角度,不经意间脑海里就“霹雳巴拉”炸裂出火花。

    在那一瞬间的照亮中,我看到了我自己。

    “每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么你对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是你身上所稀缺的,所以你才被吸引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jn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