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精神分析学习(三)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学习(三)客体关系理论

作者: 子绿子 | 来源:发表于2015-11-12 19:13 被阅读3540次

    客体关系理论是什么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是如何由此成长起来的一种理论。


    客体关系学派特点

    客体关系学派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否认本能驱力,尤其是性本能在人格发展中占如此关键的重要地位。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系,并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客体的寻求”

    客体关系理论的假设:

    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形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形态的关系。


    客体:是指个体投注情感能量的对象(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或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能是爱或恨或爱恨复杂的交织。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

    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像,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部分客体: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他所体验到得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完整客体: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地整体在体验,这就是所谓的完整客体。

    过渡性客体:是指婴儿意识到与母亲非共生性后为了缓解焦虑与孤独感而创造出的一个部分主观取向,部分现实取向的过渡性情景。如:毛毯子,玩具,入睡前特定的物品和声音。

    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自体可以被了解为包括自我在内的所有心理机能。是属于一个人自己的,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表象。客体有时是一个外在的人物、地点和东西,有时是内在的影像,但自体所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像。

    客体关系是自体与外在客体或内在客体的互动。

    客体关系单元:自体表象和客体表象并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以一种“客体关系单元”的关系存在。这些客体关系单元包含着一个自体表象和一个客体表象,其间以一个驱力或情感来连接,驱力(饥饿或饱足),情感(爱或恨)

    自体客体:当客体关系单元中的自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不清时,就称之为自体-客体。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在其中,自体和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共生是一种正在经验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自体无法摆脱混合着的客体。共生是初始也是最彻底未分化的自体--客体,其他的自体--客体皆由此逐渐发展。

    全部客体关系的总纲是个体寻求情感的表达和要求得到回应。情感表达后他人没有回应是焦虑和愤怒的根源。


    注:近期整理关于精神分析的学习,学习内容结合曾奇峰老师的精神分析课程,以及精神分析相关书籍、资料

    学习书籍参考:

    《心理动力学个案概念化》

    《精神分析诊断--理解人格结构》

    《自体的分析》

    《自体的重建》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投射性认同与内射性认同》

    《母爱的羁绊》

    《自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分析学习(三)客体关系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hnh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