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天接孩子放学,走廊里,听到一位爸爸训斥女儿:“今天的作业挨老师批评了吧!我看你那‘闲书’必须得停了!”
不得不感慨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闲书’,大概也是我们教育环境下的特色词汇吧。在一考定终生,读书只为考试服务的年代和观念里,多少孩子对‘闲书’又爱又恨啊。
‘闲书’这词,我听了多少年,那些年,跟闲书相处的日子浮上心头:
80年代初生于农村的我,小时候娱乐项目少的可怜。开阔眼界的唯一途径,就是家里那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木杆子竖起的十字天线,除了几个央视频道,收到最多的就是周边的县级电视台。电视剧中间一遍遍滚动播放不孕不育的字幕广告,问我妈:“男的本身就不会生孩子,干嘛还治疗男子不孕?”答曰:“广告打错了”“哦……”,继续在那被广告割的支离破碎的冗长电视剧前消磨时光,生活中的趣事简直太少了……
幸运的是:我发现了几本做教师的姑姑的‘闲书’。每次从书中抬起头来,我都眼睛晶亮:原来,外面有如此之多的奇妙事!原来,地球如此之大,人们还可以这样生活!从此对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
无疑,课本以外的闲书,激发了我探索世界的欲望,开拓了我的眼界,树立了我最初的理想。
但是,在那个提倡“两眼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课书”的单一标准评价时代,我读‘闲书’的行为受到父母的合力打压。只要看到我读课本以外的书,她们必定会批评指责:“又看些没用的闲书。”“你考试都得满分吗?!”“还不快背课本?!”
多么熟悉的话语,多么一致的措辞。多少年来,课本以外的书,像游戏机和网络一样,依然成为父母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如毒瘤一般,它被热衷追求成绩的父母认定:是它,浪费了孩子的宝贵时间;是它,拉低了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它,分散了孩子可贵的注意力。
但孩子们爱这些趣味横生的课外书,如老鼠爱大米一样,越被禁止,越要偷偷看。
2、
父母的反对,阻挡不了我对课外书中精彩世界的渴望。少年时代,在自家西瓜地的瓜棚里,在虫鸣蝉嘶的无数个中午,我读了很多借来的书。
《傲慢与偏见》《红与黑》《简爱》……那些外国中世纪恢弘阔远的生活政治场景,如一场场瑰丽的电影,在我脑海里轮番盛大放映。对未来的规划、人性的衡量、规则的界定,这些东西已经在我小小的脑袋里展开了思考。年少的我在课外书的畅游中得到了巨大的精神欢愉并早早学会了思考。
那么我的成绩受‘闲书’影响了吗?一点没有。小学时代,我的成绩总是傲居全校前两名(总有一名同学我考不过)。中学时代,我的成绩也总能在年级前10。读课外书没有拉低我的成绩,反而让我更容易找到了世间万物千丝万缕的联系,各科成绩都很不错。
只可惜,当年因为家境原因,我与高考和大学无缘,只读了中专。但正是因为读‘闲书’这事如生活方式一样,刻在了我的生命模式中。
才让我不高的人生起点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开卷有益,教科书里的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我修炼成一个有趣的灵魂的需要,各类闲书就像一盏盏指明灯,打开了我与世界的链接,照亮了我人生的每一段路,让我走得从容不迫。
3、
‘闲书’无用论,害了多少好孩子!就像井底之蛙不会想周游世界一样,视野的狭窄,想象力的干涸,禁锢的是生命与世界广阔链接的可能性。
如今阅读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熟知。但知道归知道,如文首的那位父亲一样,更多的家长,依然抱着精致的利己主义来养孩子。就如《晚上一年小学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这类文章一样,被家长们疯狂转发点赞,但入学时,却都挤破头皮要提早上一年。抢跑和唯成绩论,已经排山倒海,势不可挡地压过来。
经常有朋友咨询我孩子写作文的问题,我无一回答她们:“多看‘闲书’,给孩子时间,让他们多读课本以外的书。”可朋友们的回答总是出奇一致:“作业都做不完,哪有时间看课外书?”“看课外书耽误了成绩多不值!”语气无奈又理由充足。
再来看看现在中学生的语文分析题:“结合作品说说《水浒传》中李逵的任务性格特点?”读得少,读得不广,读得不透,如何能驾驭此类综合分析题?高分又从何而来?!
孩子读‘闲书’不够多,知识面狭窄,思维宽度和广度都不够,写出来的东西怎么会真实有力?!
多读书,广读书,读闲书,孩子足够的知识积累量,阅读练就的快速思考模式,才能助力写作文时的一触即发,一泻千里。才能让孩子在学习中从容不迫,有条理整合各类知识,持续释放能量。
4、
‘闲书’无用,对应的是功利的教育思想。那些认为看课本以外的书都是浪费时间的父母,带着浅显的有色眼镜,在狭隘思想的指导下,将孩子赶进了应试教育的死胡同。
而这个时代的多元性,决定了孩子更应该多看‘闲书’,看各种类型的‘闲书’。
一个生命的成长是需要各种养分滋养的,一个人的生活触角也是四通八达的。教科书里的知识能让我们顺利升学就业,却不足以指导我们应对多元的生活。
‘闲书’也应开卷通读。天文地理科学文学哲学……甚至卡耐基、各类鸡汤、厚黑学都可以读。
某天和孩子一起背唐诗,读到揭露当时社会黑暗的诗句,我忽然悟道:这类唐诗,不是唐代人的“鸡汤”么?!勉励人们珍惜时间、好好钻研学问的诗句,又何尝不是唐代人的“励志学”?!
而最近的留日学生江歌被害案,让我不由自主想到:读读厚黑学也不是毫无用处啊!
穿越时空,精神的食粮,是哪个年代的人都需要的。正如我们的身体需要摄入各类营养成分,精神也需要多重养分滋养,虽然有的精神养料我们需要并不多,但缺少它却能显出生命力量的贫瘠。
孩童阶段和青少年时期是身体发育的好时期,同样也是塑造精神和人格的好时段,少年时代不多读书、广读书,又待何时?!
每个孩子的未来,父母都希望是丰满的,成功和快乐缺一不可的。
那么,别再控制孩子读‘闲书’,要知道,‘闲书’也是通往世界的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