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新生命降临,都要取一个名字。名字由两部分组成,姓和名。中国名字的习惯是姓在前,名在后,姓是祖辈一代一代沿袭下来的。那么,最早的姓是怎么来的呢?
一、姓


上图是上古文字“姓”的不同写法。我们看第一个字,它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一棵草,草下面是地平线,表明草是从地里长出来的;后面部分是一个女人,表明人的生命诞于女人的体内。即“天子因生以赐姓。”

纵观上古之姓,大部分和“女”有关。比如黄帝姓姬,炎帝姓姜,秦始皇并非姓秦,而是姓嬴。春秋时期,只有二十二个姓,那么,现在这么多姓,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
二、氏

上古的“氏”和“石”一样,“石”是分支的意思,谁的分支呢?当然是悬崖的分支。看上图,这是上古“石”字的不同写法,可以清楚地看出,是悬崖上掉下来的一块石头,悬崖上掉石头谓之“石”。“氏”也是分支的意思,是“姓”的分支。春秋时期只有二十二个姓,现在这么多的“姓”,应该说是“氏”,都是从“姓”里分出来的。那么,二十二个姓,怎么能分出这么多“氏”呢?
可以说,“姓”是母系氏族的标志,“氏”是父系氏族的产物。因为一个生命从母体诞生以后,会逐渐长大成人,长大后就会被分出去,就像一个多儿女的家庭要分家一样。那么,怎么来命名这些分出去的人呢?

“张王刘李陈,天下一半人。”这几大姓又是怎么来的呢?

上图第一个字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阜”,表示山坡;第二部分是现在的“东”字,表示战车;第三部分是拿着鞭子的手。三部分组合,表示把战车赶到山坡上。到山坡上做什么呢?当然是布阵了。所以“陈”和“阵”的来源相同。那么,什么情况下是“陈”,什么情况下是“阵”呢?
布阵的过程是“陈”,表示动作,比如“陈兵”、“陈列”,布阵的结果是“阵”,表示行为的结果,比如“八卦阵”。所以,最早的“陈氏”是会带兵打战者的祖先。

“李,果也。”可见当时李氏的封地在果树林附近。
“刘,杀也。”刘氏的祖先是屠夫。
“张,施弓弦也。”张氏是神箭手的祖先。
“祚之土而命之氏”,“祚之土”就是封地,“氏”根据封地来命名,命名的依据可以是地域特征、方位、职业区别、人物性格等等。
因此,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却有着严格的区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