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真是奇特,经常有僧侣预言出未来之事。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他日救时宰相也。’
这预言丝毫不差,大名鼎鼎的于谦日后果真成为大明王朝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救时宰相。
倘若不是于谦,彼时的明朝可能直接重蹈北宋灭亡之覆辙。
于谦年少17岁,写下传之后世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此诗是他一生品格和事功的真实写照。
“举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时年,于谦才23岁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
"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于谦初入仕途,便表现非凡。
"帝知谦可大任,会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省巡抚,乃手书谦名授吏部,超迁兵部右侍郎"
“在官九年,迁左侍郎,食二品俸。”
"初,三杨在政府,雅重谦。谦所奏,朝上夕报可,皆三杨主持。"
明初三位内阁名臣 "三杨" 杨士奇、杨荣、杨溥",亦十分雅重于谦, 可见于谦的为人。
“而谦每议事京师,空橐以入,诸权贵人不能无望。”
于谦有名的诗句《入京》:"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说的便是如此,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进京不带礼物,因此得罪了当权太监王振。
“三杨已前卒,太监王振方用事”, “通政使李锡阿振指,劾谦以久不迁怨望,擅举人自代。下法司论死,系狱三月。”
“山西、河南吏民伏阙上书,请留谦者以千数,周、晋诸王亦言之,乃复命谦巡抚。”
可见于谦为官深得民心。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
于谦长期在兵部的历练,也奠定日后的军事指挥才能。
“明年(1449)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埜极谏,不听。埜从治兵,留谦理部事。及驾陷土木,京师大震,”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明朝皇帝英宗朱祁镇被蒙古瓦剌俘虏,大明王朝迎来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于谦此时如何应验当初那位僧侣的预言的,是如何成为救时宰相的, 又是如何拯救明帝国于危亡的? 且听下回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