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我们知道《论语》是记录孔子和学生的对话,那么《道德经》记录的是什么?
它记录的是对别人提问的答案。
这些人是什么人?
是有地位的领导者,基层的、中层的和高层的。
当我们知道了《道德经》是提供给领导者做好管理的建议,读的时候思维往这方面靠,很多内容就想通了。
“天地不仁”是不是太无情?
刚已经提示了《道德经》是写给管理者的,“不仁”就不能简单的从仁爱、情感方面来思考,而应该是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
“天地不仁”中的“仁”不是“仁爱”和“仁慈”,而是不关心、没有分别心。
有些领导者认为升官发财要靠老天保佑,天天求神拜佛,希望老天被自己的诚意打动而关照自己,从此平步青云、加官晋爵。其实老天是不会管你的事的,万事万物在他眼里都是平等的。你觉得自己是个人物,应该得到上天的眷顾,其实你在老天眼里和“刍狗”(草扎的狗用于祭祀)没什么差别。
老天规定了自然的法则就是天道酬勤靠自己,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圣人不仁”是不是太无品?
天地不是具体的人,“不仁”我也能理解,那为什么“圣人”作为具体人也提倡“不仁”呢?
因为《道德经》是对领导者说的话,这里的“圣人”不是儒家讲的品德修养“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而是道家定义的优秀的领导者。优秀的领导者在决策和执行中就要讲究公平,不能有偏私。
“视众生为儿女”体现的是儒家的“仁爱”,而“视儿女为众生”就是道家的“仁”。
做善事最好的回报是什么?
佛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讲究因果轮回,提示大家要做善事,否则会有恶报。
那如果我为了有好报,而去主动做善事,是不是就能得到好报呢?如果这么想,出发点就错了,你的初心是为了得到好报,基于这个出发点才去做善事,而不是发自内心想要行善,行为势必有偏差,往这个路上走就会越走越远,最后反而没有好下场。
老子认为一个人做好人最大的回报就是让你成为了好人,哪怕一个善念也能积万千功德。
舍己为人是大善,为长着折枝是小善。《了凡四训》的袁了凡发誓要做三千件好事,以报答天地祖宗的恩德。他有一本功过格,善言善行记为“功”,恶言恶行记为“过”。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每天记录,每天修行。大善小善都有价值,成为一个好人在道家思想中本来就是一种最好的福报。
“天道无亲,常于善人”。当你成为一个善人,内心无比的安宁,这时道就和你在一起了,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领导者要学习不动的智慧
天地之间就像个风箱,本身是静止的、中空的,要动的时候才能不断鼓出风来。
领导者实施政令也要符合这个道理,不要觉得不发布政令就看不到政绩。要防止朝令夕改,政令频繁让下面不知所措、疲于奔命。动的时候必须要以静为前提,否则根本感觉不到动,因为大家感觉一直都在动。政令也不是不要有,而是要恰如其分。领导者要懂的做减法,先让团队知道目标是什么,可以不用做什么,才能集中力量做最有效的。领导者不是给团队添堵的,而是让团队轻装上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