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读《像哲学家一样思考》第二部分处境与奥德赛的第一节“困境”,对于哲学书,我读得很慢,可能是自己的逻辑思考力还不强,与其粗读没有一点收获,还不如慢慢读,慢慢笔记,整理出一个思路来,也算是吸取些取的养料。
最近在教学中,始终强调让学生找每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我觉得这是一个读书的好方法,特别是读这些理论类的书籍,是最好的整理思路的方法。因此,书中虽然没有一个小标题,我还是总结出一些来了。
读书笔记及感悟如下:
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围绕着“自我中心的困境”,先是引言,二是认识困境,三是困境的表现。
引言部分
用一段话概括:每个人都会自我中心,指的是我们看待世界和看待与他人的关系往往受自我限制,导致了与现实的异化或疏远,对他人感知的失真和没有根据的事实宣称。这个困境是否能克服,又是怎样克服呢?
认识困境
这部分为三个方面:
一是连贯的世界观。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给定的、特有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帮助我们确定正确的世界观。
二是自我中心困境。它的背景来自于认识论。困境的源由是我们都被困在自己的身体里,无法突破身体这个时空点的限制。因此我们会形成自我中心的困境。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我们为身体所困,局限于一种特定的系统。我们无法跳出自己的身体,永远不会知道任何其他生物感受到的存在是怎样的。
人的精神世界其实是被锁在身体这间小屋子里的。如果是一个生病的躯体,我们的精神世界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就如史铁生的创作,总也离不开他的病体。蔡崇达的阿太才是最通透的哲学家,她说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明明白白的解释了人的精神就住在肉体这间小屋子里。肉体只是一个容器而已。
因为受身体的限制,而身体只存在于宇宙中的一个点,因此,中心错觉会一直伴随着我们,我是我的宇宙的中心,而宇宙中充满 共有自己是宇宙中心这一错觉的生物。
三是贵族中心式的宣称
我们为避免别人的嘲笑,不会说“我是宇宙的中心”,而会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这样就形成了种族主义文化。
而社会学家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
三个精神病人都认为自己是上帝,社会学家有意识让三个精神病人聚到一起,结果三个人都认为自己才是唯一的上帝,而其他两个人都是精神错乱了。作者给出的启示是,这是一些不开心人类的漫画,当我们现对不开心时,就会采用宏大身份。更进一层的是罗素,他点出了这个实例的人性本质:
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上帝。
说实在的,每当遇到困惑时,谁不希望呢?
困境表现
一是时空中的自我中心错觉。
人在时间中的错觉,让我们的心智难以承受,我们总认为自己有生之年发生的事情,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个人在时空错觉中带来的孤独。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狄更斯《双城记》
狄更斯对社会时代的看法同样也是基于了时间中的错觉。
人在空间中的错觉,是部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起因之一,世界上那些“圣地”之所在,就是其表现。
人类的成长需要超越时空的限制,这是人所特有的。
二是我们生活在两个世界。
一个是内在的、主观经验的、体验自我的世界,另一个是外在的、真实的、物质运动的世界。
我们主要的问题是会把两个世界混到一起,是因为身体的包裹让我们的思维形成三种错误:客体化、物化和人格代。
其中最主要的是物化:我们的感官体验、概念、判断、价值、符号、分类、体验以及普遍存在都会被我们习惯性地物化和虚假归因。这是人类不可避免的,我们只能通过成长来看透这一切,得到一种深沉的满足。
总之,这一节主要不是讲人类存在“自我中心”的困境,以及困境造成我们对两个世界的混淆,造成三种思维错误,让我们无法看到世界的本质。
期待下一课,人如何在成长中突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