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好好吃饭,妈妈给你买玩具”
“只要你考试能考100分,妈妈就给你个大红包”
“宝宝帮妈妈收拾一下玩具,妈妈给你买零食”
我们就是从小听着父母说着这些长大的,如今有了自己的小孩,其实该深思一下这真的起到效果了吗?简单的奖惩措施很容易取得立即的效果,然而长期以往却种下了恶果。
如果要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帮孩子建立一些良好的习惯,采用一些物资的奖励,是有效的。但如果把这种物资的奖励泛滥用于各个方面,孩子慢慢就会有种“你没奖励,我就不做”的心理。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召集一批被试者,让他们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题。
开始所有人都没有奖励。后来研究者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题,就可以获得1美元。另一组还是没有报酬。
再过一段时间,研究者告诉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到了,可以休息也可以继续解题。
实验结果表明:得到报酬的那组人,在付费期间确实是非常努力的,但是很少有人在休息的时候还解题,这说明他们对解题的兴趣减弱了。
而始终没有获得报酬的那部分人,休息时候在解题的还是很多,说明他们自身对解题的兴趣在增加。
其实,相对于物质奖励来说,孩子更容易为了爱、关注、交流、认可而努力表现。如果我们依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来激励孩子,也许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好。奖励是为了给孩子荣誉感,而不是改变他的动机。
额外的奖励,改变了人们做这件事情的动机,从最初的在这件事情中体验乐趣,变成了为了获得奖励在付出努力。
也就是说,父母正在用所谓的奖励,一点一点的,亲手熄灭孩子本能的兴趣以及完成一件事之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