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很奇怪,有抑制不住的冲动,有义无反顾的决绝;有些情感无法阻挡必须大声宣泄,有些念念不忘只永藏心底不愿触及。而那些深藏心底的苦痛一旦被触碰,也许就是一场灾难。
一个初中生突然拒绝回到课堂,仅仅因为老师在课堂上谈及母亲这个话题,引发了她对亡故母亲的痛彻思念,感情之堤瞬间崩塌,不可收拾。一位母亲面对亲戚的文字怒不可遏,只因为文字记录了她的苦楚,触碰了她不愿提及的伤痛。《你好,李焕英》上映后,有人含泪观影,临场唏嘘,也有人避而不观,不论不议。那些沉淀于灵魂深处的情感究竟是怎样的,谁人知晓?
开学第一课,便是关于母爱的话题——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通常,我会带领学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继而展开对母爱的回味与感恩。
然而,我在备课时却犹豫起来,在学生面前大张旗鼓的宣讲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无可厚非,但对于个别学生,却并不能达到教育感化的目的,反而会引起逃避甚至反感,原因很简单——有些学生无法体会到母爱。其中,有单亲家庭永失母爱的,有离异家庭缺少母爱的,有母女不和体验不到母爱的,冒冒失失的提出这样的话题,也许会戳痛某些学生,而沐浴着母爱阳光雨露的另一群,有意无意流露出的兴奋与幸福也会刺痛别人。正如在饥饿的人面前大谈美食,是不道德的。
越想越顾虑,原本习以为常的话题立马变成了敏感话题,温馨的画面成了禁区。我一面自嘲有点小题大做自作多情了,一方面又在积极思考如何化解可能出现的问题。
与其欲盖弥彰,不如开诚布公。凡事大概都是这样,说开了,便迎刃而解了。课堂上,我尽量婉转的表达我的顾虑,用征寻的目光与某几个学生交流,合情合理,小心翼翼,唯恐伤及无辜。
这样做的效果,在学生的第一篇周记就有了反馈。
那个说话带着童音的小女生,密密麻麻满满当当写了两大张,诉说了自己的不幸与痛苦。她称自己是“父母婚姻的一个赌注”,赌输了,她就被“分”给了父亲,又被好心的外婆抢回来,可惜“上天连这个唯一的美好都不愿留给我”,不久外婆得病去世了,看见外公躲在房里哭,“那一刻,真的希望自己快点长大”。
如今,这个女孩生活在一个再婚家庭,上有成绩好的姐姐,下有一个同母异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弟弟,而自己,是个学渣,因失宠而叛逆,因被骂矫情而倔强,“就连哭都不能让他们看到”。
透过被泪水浸泡的文字,我看见一个母爱缺失,可怜无助的身影。我能做的,只能在周记里写下温暖与鼓励的话语。第二天,阳光灿烂,碧空如洗,我看见一张舒展的笑脸。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长舒一口气,暗自庆幸,还好,我事先做足了铺垫,准备了预案,没有伤及无辜,还意外的打开了一扇紧闭的窗。这是一种职业操守,是仁爱之心,也是为人处世的善意,是悲悯之情。
教育扶贫义不容辞,职业教育身处扶贫的前沿阵地,扶贫,不仅仅停留在填补物质的匮乏,更要关注精神的贫瘠。缺少爱,特别是亲情的缺失,是扶贫需要密切关注的。精准服务,精准教育,精准德育,精准关爱。关注敏感话题,是精神扶贫不可缺少的旋律。
我们倡导“水润”德育,是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中,德育的特殊与重要,而水的特性,正好可以诠释这一切,千变万化之中,可以是涓涓细流,可以是滔滔奔流,可以默默渗透,也可以叮咚作响,坚信只要坚持便可以穿石。如何无声滋润,充盈于教书育人的字里行间,弥漫在晨钟暮鼓的辛勤耕耘里,或者,伴随着学生的成长,附着于灵魂深处。
本单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模块,给出了一个题目,叫《我的亲人们》,这就最大限度地扩展了顾及面。也许编者无意,但我这个教者是要奉上我诚挚的谢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