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期待戊戌年的春节,从没有那样期待过。期待着放假,一年来紧张的心情就可以得到短暂地休整;期待着放假,可以和家人团聚,为家人做一桌美味的年夜饭,可以发到朋友圈骗骗赞,还可以跟睁开眼就找叔叔的小侄子玩耍;期待着放假,可以跟学生时代的同学和老师一块儿追忆青春。
假期短暂,圆满。
大年三十回得家,买的站票,火车上空余的座位已经可以随便坐。回家一路畅通,赶上了中午的饺子。接着贴春联,“请先人”回家过年,然后准备年夜饭。过去一年里学到的厨艺得以施展,发到朋友圈里,也骗到几十个赞。大多数人不顾舟车劳顿,风霜雨雪,不论路途有多遥远,都要赶在三十那天尚未翻篇的时候回到家,合家团圆,享受天伦,这大概是春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表达内涵之一。在春节的时候,人们往往总结过去的一年,分享过去一年的劳动成果,又将过去一年种种的不如意,在除夕前扫地出门。在新年开始的时候带着亲人和朋友的祝福,开始新一轮的努力和奋斗。
大年初一一大早就去了庙会,避开了村子里拜年磕头的习俗。个人觉得相比磕头,作揖更好。走在大街上,遇到了年长的人,作揖要比跪在地上优雅很多,礼也到了,而且方便也卫生。当然也避开了村里街坊邻里的各种八卦,诸如在哪里上学,在哪里工作,收入是多少,有对象了吗,啥时候结婚之类的问题。前几年总是被各种问,觉得他们太八卦。后来想了想,这些曾经生长在同一土壤的人,一年也就见一两次,生活中没有交集,上面的那些问题大概是避免尬聊最好的话题之一。这样一想,就不那么抵触这些话题了。至于如何回答,是掌握在我这边,无论答案有多少水分,做到不失礼貌就好。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很多人的生活平淡地如同一潭死水,这些问题如同抛入水中的石头激起的涟漪,给生活加入一点点儿小料;他们只是想听到一个答案,而答案不是必须跟实际情况有多一致。
大年初二做了两顿下酒菜,对于我这样的私家小厨来说还是很少见的。我总觉得,走亲访友,并不是要觥筹交错,喝个酣畅淋漓,而是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聊一聊最近的生活和感悟,相互慰藉鼓励,给今后的生活工作添点儿启发、增加点儿动力。
大年初三聚会,开车回家的时候十一点半,在老家已是很晚,工作的时候我可能刚下班,也可能才开始干活;这完全是两种不同的节奏,在外工作的魅力也在于此,永远充满着未知,永远有着让人学习的动力。这次聚会发起了好几年,终于能聚一次了。人长大后,都有了自己的轨迹,都是沿着各自的方向渐行渐远。而节假日的一次小聚,就是轨迹上相交的点。正是这些相交的点,给大家带来久别重逢的喜悦。散场的时候,一个老师感谢我们带给老师们温暖的回忆,同样,老师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维度的温暖的回忆。而最大的意义在于,所有的参与者都穿越到十几年前的时光,又不是彻彻底底的穿越,只是一部分;穿越到那段青涩懵懂、热情、单纯、年轻的岁月。这样的穿越,会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拉回到记忆深处,以今天的角度,看看曾经的自己,曾经身边的同学。通过回顾,让我们看清自己渴望的到底是什么。短暂的几个小时后,可以仔细想想目前的生活是不是自己曾经追求的生活。无论答案如何,都能让自己从当下抽离出来,去思考这个问题。
初四我就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回到自己工作的岗位。每次离家前,我情绪都不太好,对着家人发脾气。嫌我的行囊太沉,啥东西都不想拿。其实从读中学住校算起,这样一次次推门离开,都有十八年了,蓦然回首的时候,更能体会到它的分量。每次离开家的行囊,里面都装满了沉甸甸的爱,还有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牵挂和不舍。拎着沉甸甸的行囊回到生活工作的城市,熟悉的压力感就会重新扑面而来。大概是因为刚从家里回来,打开行囊,轻轻尝一口老家的那种味道,于是就瞬间浑身充满了力量。再有什么困难,心里也好像有了依靠……
在以前的文章里引用过龙应台的《目送》,“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另一边,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想必,节后每个人的父母都经历这样一种场景。
初五,我坐着空旷的地铁去上班,回到了以前的节奏,回忆前几天的日子,像是做了一场不长不短的梦,短暂而美好。
梦醒了,有点儿孤独,有点儿感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