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食品是民之根本的几大行业,而其中的教育更是会贯穿每一个人的一生。对于个体而言,教育帮助被教育者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并在人类文化上,能尽其一分子的责任。所以,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少年强则国强,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领域,不仅是国家重点发展的对象,还是企业竞争的风口。
01
传统教育的三大困境:
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的教师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在特困地区,师资是一个重点难题。
缺乏个性教育,学习内容千人一面。中国的应试教育和人口问题导致教育具有从众性,在所有的教室里面每一个孩子所接收到的信息都是一样的。
缺乏素质教育,普遍是应试教育。为了素质教育,我们要花额外的一些费用和精力去给孩子们报各种各样的课。
并且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和年轻一代对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得教育产业在未来极具潜力。除公立教育以外,市场为满足需求教育机构、在线教育等形式层出不穷。目前,教育产业逐步迈进黄金时代,呈现整体快速增长、巨头优势进一步凸显的格局。
随着资本与互联网的强势切入,原本高度发散的教育培训市场正在初显聚合。政策、科技、资本逐步成为影响教育的三大因素。政策是对教育市场宏观调控的一双手,资本更偏重市场营收,三大重要因素的科技是立场最中立的。而最近不断出现的AI在教育场景的应用引发大众对于技术中立的质疑,也引发了大家对于「在教育领域,AI如何应用」的疑惑。
02
技术本身中立,「技术+场景」并非中立。
前一阵旷世引发的争论,原因在于产品设计者对于教育的基础认知出现滞后。
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
分数?排名?学校?职业?还是...
目前阶段,基础教育的唯分数导向一直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中国的教育界。“除提分以外花费的时间都是浪费”的观念,牺牲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培养。对于基础教育“育分不育人”的糟粕问题,单纯通过政策是无法改变的。每当要推进改革时,总有强烈的声音反对改革,认为只有分数评价才是最公正、客观的。嘲讽者会利用“农村孩子怎么有机会发展兴趣”这一道德大棒呵斥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者,力挺当前的应试教育。人的复杂性,因此也体现在教育行业上。
03
所以,对于教育产品设计者来说,只有更懂“教育”,更懂“学生”,才能更好获得这个市场。
技术本身是中立的,但是「技术+场景」从来都不是中立的。人也是如此,刚出生的时候,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决定你是什么样的人,很大程度上由出生后的环境决定。人脸识别的各种算法,本身的确无所谓对错,但是一旦和不适合的场景结合起来,就有了对错。
用人工智能来监控学生上课,用人工智能来监控工人工作,都是技术的伦理滑坡的一小步。如果这样发展下去,迟早有一天,你我都会在各种越来越差的环境当中。
拿捏不好分寸,将所谓的“保护”转变为“过度保护”,以保护之名行“监禁”之实,将会在未成年人的心理上留下怎样的痕迹?
在教育场景中应用技术,需更多考虑教育的本质及教育场景中真正的用户。影响教育产品成功的关键是「产品设计者是否能在产品中给予用户对于产品的需求」。选择了相对正确的应用场景,选择了人与技术共处的择优形式,才可以更好的赢得这个市场。
04
目前市场上的比较成功的应用:
1.自动批改作业
计算机科学家乔纳森研发了一款可进行英语语法纠错的软件,通过语音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的进步,使得自动批改作业成为可能,对于简单的文义语法机器可以自动识别纠错,甚至是提出修改意见,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效率。
2.拍照搜题的在线答疑
作业帮这类软件借助了智能图像识别技术,学生遇到难题时只需要用手机拍成照片上传到云端,系统在一到两秒内就可以反馈出答案和解题思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语音识别测评
科大讯飞、清睿教育、51Talk开发出的语音测评软件,都能在用户跟读的过程中,目前主要用于英语口语测评上,可以对发音做出测评,通过反复的测评训练用户的口语。
05
在教育领域的技术应用场景的选择上,企业应该更加慎重,产品的设计思路,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考虑更多“教育问题”。好的教育产品应该从学生、老师的需求开始。互联网教育除了以内容、人为核心的竞争外,还加入了模式、产品等维度竞争。「AI+教育」,其目的永远是为了人服务,是为了把人从简单、机械、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然后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人工智能对于教育,其最重要的目的应该是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对于孩子的成长有更大的帮助。
「AI+教育」,主角永远是教育,AI人工智能的技术永远是辅助的手段,教师的角色不会被替代。AI可以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AI+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归教育内容本身,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适应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