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郭德纲讲《三国》有个意外收获,我发现他对一些事特较真,常常为那事一直挖到祖坟上去,这令我格外过瘾也收获颇丰
前两天读书遇到“棺椁”二字,以前囫囵吞枣就当“棺材”去理解,如今也学着较较真,这才知道:
棺是棺椁是椁,棺材是两层,里边儿这一层叫棺,装死人的,这棺外边儿还有一层,也是一木头盒子,那个叫椁。
棺椁是两层,要是皇上死了,就好几层,几层棺几层椁,那个按不同的身份单独说,一般这个随葬品就放在棺和椁当间儿的地方。棺材就是装死人,扣上盖儿之后,把这个棺搁在椁里头,那个中间再放他喜欢的东西啊,金银财宝啊,什么鼻烟壶啦,心爱的玩意儿再给放边儿上啊,这是下葬的东西。
学完之后,嚯!高兴,这是把书读厚了呀,等都明白了以后再看其他书就轻松了,岂不有能把书读薄了?这么一想赶紧跟书友交流感受,然后有人就提出了“黄肠题凑”。
“黄肠题凑”是帝王一级使用的椁室,等级最高。即椁室为四周用柏木枋(即方形木)堆成的框型结构。
所谓“黄肠”,有一种说法指“黄心的柏木”,就是去皮后的柏木,即堆垒椁室所用的柏木枋木心色黄。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椽)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墓葬中的“题凑”结构,据文献记载,至迟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但缺乏实物的证据。从已有的汉代考古材料可知:“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
“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 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号墓、北京大葆台1号墓等都使用了黄肠题凑。“黄肠题凑”指西汉 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棺椁周围用木头垒起一圈墙,上面盖上顶板,就像一间房子似的,外面还有便房。天子以下的诸侯、大夫、士也可用题凑。但一般不能用柏木,而用松木及杂木等。但经天子特许,诸侯王和重臣死后也可用黄肠题凑,如汉霍光死,汉宣帝“赐给 梓宫、 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
有意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