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一个朋友,大学毕业的时候,本来找好的工作,因为考试挂科太多需要留校补考而丢了。可是十五年后却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运营总监,年薪100多万。他告诉我在毕业后的两年,他把大学四年的专业课重新研读了一遍,因为沟通能力强,确定了自己工作的方向,又自虐式地学习成长,挑战一个个曾经都未想过的工作任务,最后才有今天。
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迪奇提出了行为改变理论,分三个等级: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人大多数时候喜欢呆在“舒适区”,因为没有难度。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这个区域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会让人感到有点自虐。“恐慌区”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超出自己太多,人常常无法接受,有可能奔溃从而放弃学习。
但是,“学习区”通过刻意学习,会慢慢变成“舒适区”,“恐慌区”也会慢慢变成“舒适区”。
张萌在《人生效率手册》中分享她在大学的时候忍住严寒,每天清晨保障3小时以上的英语学习,最后他从倒数成为了年级第一。后来每天早起锻炼写作能力,保证了每年出版一本书。以及不断锻炼自己的演讲能力,最后可以随时脱口而出,出口成章。她没有让自己呆在“舒适区”,总是不断挑战各种新技能。最后让“学习区”的一部分知识和技能变成了她的“舒适区”之物。
她甚至说:“只要你对自己的现在不是100%满意,只要你的目标还没有实现,你就需要为自己投资,开启一种自虐模式。”
村上春树也说:“成长是痛,不成长是不幸。”
所以说,我们现在不够好,是我们自虐式的成长太少。
勤奋和挑战困难都是反人类的,但要想锻炼出自己的硬本领,必须学会自虐。
看小说,刷剧,聚餐吹牛闲聊,这些行为当然很舒适,可这样过了五年或十年后,除了增长皱纹,其他毫无增益。而有一小部分人,像文中开头的那位朋友一样,已经有能力在自己的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当我们为买房付首付绞尽脑汁,他们可能已经住进了大别墅,给家人提供了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有了更宽阔的眼界和更自由的选择。也许经济实力不代表幸福,但是它却是幸福的有力保障,也许眼界和自由也不是幸福,但是却为幸福锦上添花。而这一切,来源于自虐式的成长。
想明白了,就离开“舒适区”吧,开启自虐式成长,人生任何时候顿悟都不晚。
摩西奶奶用自身的经历告诉所有人,她76岁开始学画,80岁办画展, 她的作品成为艺术市场中的热卖点,并且赢得了很多奖项。
大学毕业后这十多年来,我每每选择了挑战,可遇到困难时,多半也选择躲回舒适区,才导致自己没有练成任何硬本领。
即便是爱好的品酒技能,最后也仅仅是略懂皮毛,我想是时候改变了。
我们还有余生,或长或短,但都还有机会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