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孩子,要避免无效的沟通
文/高峰青青草
一天下午在校门口接孩子,恰好身旁有一班主任在与学生家长谈话,好像是因为正上一年级的小男孩不好好上课还捣乱之类的事吧。班主任在那里朝家长“告状”,小男孩个子矮,未必能听清高个子的班主任和高个子的爸爸在说些什么——话说身高差异也是影响所听内容的(这就是为什么家长常要蹲下来跟孩子说话的原因之一),他早就走神了,左顾右盼,跟走过身边的同学笑着说话。
听班主任告完状,当爹的立即低头朝孩子谩骂一通,以示对班主任的尊重,给老师面子啦。班主任听不下去了,就说回家再跟他好好谈谈吧。此刻,当爹的就开始诉说这孩子打小就是这样,上幼儿园也是因捣乱整日被老师训,回家痛打也不见效,结论是“就是这样的孩子!”然后客气地对老师说:“您多费心!”转身带孩子走开时朝孩子说句“看你,总这样”!男孩无所谓地笑着。
对于男孩来讲,已经习惯了,自己不守纪律,被老师训,然后老师告诉家长,家长再训骂几句,严重了打几下而已,就过去了。至于自己为什么被训,错在哪里,他没想过也大约不清楚,只是一次次在看老师与家长的告状游戏。
我辅导小学生时也有过类似的沟通误区,后来还是校门口的保安老师提醒我:作为老师,就要树立自己的权威,尽量不要找家长,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本来就是家长管教不了的,要不也不会这样。想来很有道理,后来在面对孩子的顽劣时,告诉他在我这里就必须听我的,孩子还会搬出家长来吓唬老师,见没有效果,也就收敛了。
昨天那一幕让我很是感慨。老师和家长沟通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如此沟通的结果是孩子屡教不改,甚至更加大胆,因为当着他进行这样的沟通,孩子就明白了,原来不仅家长拿他没办法,老师也拿他没办法,要不,怎么家长向老师告状,老师向家长告状呢?这样的把戏何足为惧?
如今社会环境复杂,孩子们接收的信息量大,一个个都是小人精哪!只有家校配合,教育效果才会好。老师与家长的沟通必不可少,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如果是夸孩子在校进步,老师一定要当着孩子面跟家长说,这样的话孩子肯定听进去了,家长脸上有光,定会乐呵呵地善待孩子,孩子受到正面激励,自然想继续表现好。
如果是前文所说孩子表现不佳,那就避开孩子,私下进行交流为好。做老师的要先弄清家长的教养态度,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立场和观点要鲜明,而非告孩子状,朝家长求救。若老师与家长相互告孩子的状,孩子就成了被踢来踢去的皮球,问题无法解决不说,甚至因强化了负面评价,愈演愈烈。
我很赞同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所说,学校是家庭教育的进一步补充,老师在教育孩子时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而非只是照本宣科传授知识,被动面对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今做老师和做家长,都需要了解孩子的心理,方能对症下药。仅凭训斥来纠正孩子错误的时代早就过去了。
网络时代带给我们大量的学习机遇,不懂得孩子心理,不能针对孩子的问题做出有效沟通,应视为老师和家长的失职。希望忙碌的老师和忙碌的家长们,不再做那种无效沟通,徒劳无功,而是通过学习改进自身的教育品质。
其实,无效还算好的,最可怕的就是老师和家长都那样斩钉截铁地做出“就是那样的孩子”的消极定性结论,对孩子一生的潜在伤害性和负面影响都很大。
备注:本文原题目《无效的沟通》,原创作者高英。
网友评论
家庭教育有它自身的作用和要求。
家校融合确实重要,教师需要知道孩子在家庭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而家长也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
现阶段由于教育的实际情况,很难做好这个链接工作。有的孩子就成了两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