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拜年

作者: 秋色斑斓 | 来源:发表于2023-01-30 19:11 被阅读0次

    小时候喜欢过年。快到过年的时候,天天盼着年早点到。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又不用上学,还有鞭炮玩。大人们带着小孩走亲访友,见面都拱手作揖,互相恭贺,彬彬有礼,喜气洋洋的样子,氛围特别乐活喜庆。

    在我家乡过年,大人小孩最主要的节目就是互相拜年。拜年的规矩应该是千百年来传下来的,哪一天到哪个亲戚家拜年都有严格而明确的规定。一般是年初一给本家叔叔伯伯等长辈拜年,年初二给舅舅舅妈拜年,年初三给岳父岳母拜年,年初四给姑妈姨妈拜年,年初五给姐姐姐夫拜年,年初六给姑妈或其他亲戚拜年。如果亲戚比较多,年初七以后按照亲疏关系依次安排拜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拜年的次序一般不能随意颠倒,否则容易引起礼仪上的争议。

    到亲戚家去拜年,必须早早起来,拎着礼品(小时候见大人们一般是拎一包红糖,用牛粪纸包着),一早去到人家家里,以示对主人的尊敬。如果去得太晚就有点不太尊重的意思。有些计较的长辈就会有意见。听大人们讲,过去外甥给舅舅拜年,大雪天也要一清早去到才行。有一个外甥,日上竿头才到舅舅家拜年,被舅舅板着脸赶了回去:“太阳都升这么老高了,拜什么年?你回去吧!”这是真事。

    对于所有来拜年的客人,主人家一般是招待两餐,首先是下一碗面(条件好的家庭会在面里加十片八片油汪汪的肥瘦兼有的猪肉)或一碗猪肉粉条馅儿的饺子,请客人吃早餐,叫“过早”。一碗肉料充足的挂面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足以显示主人的慷慨和盛情,会让客人津津乐道好长时间。如果是家势特别好的,还会上几个冷盘,那就更显隆重了。

    客人过完早后,一般是嗑瓜子,喝茶,聊天或者打麻将,等着主人操办一桌酒席。家庭主妇便在厨房里面忙活着做菜煮饭。如果你不过早、不吃饭就走,主人可能会认为你看不起他。

    差不多到午餐时间后,主人就招呼客人围上桌子,开始一餐正式的酒宴,叫“喝酒”。菜是一道一道地上的,主妇在厨房做好一道就热腾腾地端出来上一道。客人们便边吃菜边喝酒边聊天,推杯换盏,喜欢闹腾的会互相劝酒,热闹声喧。

    当酒足饭饱之后,拜年的流程才算走完,此时一般太阳已经偏西,客人道声辛苦,告辞回家,主人一般会客气地送至门外数十米。

    互相来往的亲戚是必须拜年的。该拜不拜是一种严重的失礼,小孩子犹可原谅,如果是大人该拜不拜的话,就意味着断交,两家以后不来往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一定要解释清楚,避免误会。

    我小时候有些腼腆,认生,其实挺怕拜年的。北方的冬天又冷,过年经常下雪,一大早起来本身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再加上跟亲戚(大人们)又不是特别熟络,因此内心十分抗拒。一般要经父母大声吆喝,反复催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逼之以威,才会不情不愿的起来,跟随爸爸去拜年。

    有时候耍赖得厉害,爸爸妈妈也会心软,就会放我们一马,说:“算了算了,天这么冷,今年不去了。但再长大一点,可不能这样无礼!”我们便如蒙大赦。

    我发现大多数小孩子其实都不喜欢拜年。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现有些大人也觉得拜年挺累的。有时候我会跟父母探讨,过年为什么一定要互相拜年呢?在家呆着多安逸!

    他们说,过年是一个节日,有祖宗传下来的礼制。亲戚之间一年到头忙于劳作,来往的机会也不多,如果过年再不互相走动走动,那就基本没联系了。

    我慢慢明白,家乡的拜年是亲戚间见面交往,联络感情的一个契机,是一种维系亲缘关系的纽带,并且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制度规范”。许多亲情关系、礼节、礼仪需要通过拜年来表达和演绎。

    而当礼节变成一种规范,尤其是严格而细致的规范,就会对人产生束缚,让人难以感到轻松自在。

    近一二十年来,家乡拜年的风俗也在慢慢的简化。不少年轻人到亲戚家拜年,坐一坐,喝杯茶就走,不“过早”也不“喝酒”。一天可以跑几家亲戚,把拜年的礼节尽到。大多数长辈也不再计较晚辈拜年来得早还是晚,不吃饭也无所谓,宾主都轻松。大家都想开了,不想过年搞得那么累。我觉得是一种进步。

    今年年初四,按规矩我应该到我姑妈家去拜年,老人家八十多,还健在。我表哥也应该年初二到我家给我爸拜年,因我爸是他舅舅。但表哥年前已打电话来,建议今年彼此就不互拜年了,因为他已经60出头了,身体欠佳,血管搭了好几个支架,拜年拜不动了。大家都很理解,因此今年就彼此没拜年了,免礼。

    在我们家乡,每年过年,最辛苦的还是家庭主妇。记得小时候,我妈从除夕开始,一直到大年初十,几乎每天从早到晚都蹲在厨房灶台旁,不断地烧菜煮饭,招待每天如期而至的拜年亲戚。每天来拜年的客人,多数都不是同一个时间到来,经常是刚伺候完第一波客人“过早”,第二波又来了,她又得再煮。每天的工作就是煮完早餐煮午餐,煮完午餐煮晚餐,没完没了,不能间歇。现在回想起来,我都心疼。对她来讲,这哪里是过年?

    我到广东生活以后,特别留意本地过年的风俗。我觉得这里的过年,太轻松写意了。跟本地土生土长的人聊天,他们说拜年没有什么严格的规定,除了初三拜姐姐家以外,其他的亲戚拜年都很随意的,没有严格的时间规定和一定要吃饭喝酒的要求,也不一定非得家家上门跑。走得近的亲戚实在想见面,就约个时间一起喝茶吃饭聊天。听了以后,我内心很羡慕。

    有时路上遇到其他中原省份的人,也会聊一聊拜年的习俗,发现大多也是很简单,值得我们借鉴。

    荆楚大地,在周朝时本是崇尚武力、不重礼仪的蛮夷之国。据说是从楚庄王开始,才开始重视学习中原礼仪,融入中原文明。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崇德重礼的礼仪之邦,崇礼的程度后来甚至超过了一些中原国家。不知道拜年的习俗是不是从楚国代代传下来的遗风,其中一定蕴含着礼仪之邦一些值得我们珍惜的文化精华。

    如今,时代在发展,生活节奏不断变快,各种压力纷至沓来,追求轻松的过年,已成为家乡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愿我们在传承文明礼仪的过程中,善于移风易俗,将拜年的习俗再简化些,礼至而不繁,情浓而不累,让亲人乡亲们新年过得更加轻松自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乡的拜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lpp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