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从江苏省苏州中学后门,在三元坊右拐来到了文庙。长山老师介绍这一片曾经是苏州府学。
他告诉我们,在范仲淹任苏州知府期间,他曾在南园买了一块地,准备卜筑安家。一位风水先生说,这可是块风水宝地,谁得了它,必定世代出公卿。范仲淹听说后说,如果我在这里安了家,只我一家富贵,还不如在此建个学舍,让吴中子弟都来受教育,大家都富贵。于是,他在这块地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学。
建学之初,只有二十多人读书,有人认为是不是太大了,范仲淹却说:“吾恐异日以为小也。”于是请胡瑗“首当师席”,著名学者纷纷来苏讲学,一时间盛况空前,影响遍及全国。
庆历四年(1044)仁宗下诏全国各州郡都要建立学宫,于是,府有府学、州有州学、县有县学。郑元佑在《学门铭》中说:“天下郡县学莫盛于宋,然其始亦由于吴中,盖范文正以宅建学,延胡安定为师,文教自此兴焉。”由此说来,中国古代教育的勃兴,至圣先师孔夫子而外,范仲淹也是功不可没的。自宋以来,吴中“登科者逾百数,多致显”,时至今日。

他还告诉我们,文庙的明伦堂后面清康熙年间建了紫阳书院,是为了纪念紫阳先生朱熹而命名的,是江苏巡抚张伯行创建的。因为当时康熙鼓励各地兴建书院,以教学子,所以当时是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兴建的。
紫阳书院还出了五位状元,分别是彭启丰、钱棨、石韫玉、吴钟骏、陆润庠,其中钱棨还连中六元。
紫阳书院真是人才辈出,为苏州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