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新一轮的全民读书热潮方兴未艾,关于为什么读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群解读也稍有不同。但是有句话还是大体能被普遍认可的: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之乐,读书之苦,也是如人饮水吧。
今天要说的这篇是一百年前鲁迅先生给学生们做的关于读书的演讲。有几个颇有印象的点简单记录一下与君共享。
读书分两类
说的是从目的来看,一类是为了谋生或者说工作职业需要,这种情境下的读书跟做裁缝磨剪子,农夫修锄头本质上没什么太大区别。都是为了活着,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苦点累点即使不情愿也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好好钻研下去,至于乐趣,也只能尽力挖掘体会了。另一类就是纯粹为了兴趣爱好而读书了,这也是让读者有空间自由选择尽情发挥的部分。所以下面的内容就是针对这后者而言的。
当然如果你感兴趣的恰好是你必须钻研的,或者你必须钻研的书让你体会到无穷乐趣,那真是天大的幸运和幸福了。
之前有朋友聊起来说自己读书其实是带着功利性的目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阅读爱好者。现在如果看到这话应该更释然了吧。
文学家与作家
从第二类,也就是自主阅读里面摘出文学类阅读为例继续论述,其中其实也包含了写的部分。简单说就是帮人们厘清一下认知,比如很多人看到写小说的就想跟人家讨论文学史,或者看到交语文的教授就以为他文章做得特别好。
其实文学研究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领域。创作者,需要的是丰富的情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饱含热血和热情的人;文学家或者说文学研究者则需要冷静严谨和客观的态度。一冷一热本就是不相容的,所以想写小说没必要先从研究文学史开始,不爱胡诌写故事也不影响你成为文学家。
重要的是,读或者写,本就不是为了什么虚名,它们本身也没必要担什么虚名。
读书的三种境界
作者也是引用了一些其他人的观点作了描述,所谓读书的三种境界其一就是阅读过程中只有读书看故事,“把自己的脑交给别人的思想来占领”。其二是边读边想,带着自己的思考和作者对话,或者说是对弈。最后一种就是除了读和想,还要带上自己对真实世界的观察,不把精神拘泥在书中。就是人们常说的读一本小书也读一本大书吧。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培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