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36012/a172ae6167b54533.jpg)
决定加入读书群的起因和决心有点阴差阳错。好友入了一个百日英语读书群,日日坚持打卡并在朋友圈分享,自我监督,令人既钦佩又惭愧。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的阅读也是碎片化的,比之当年刚成家时,生活一地鸡毛,不能静心读小说的境况更甚,这次无关乎时间匮乏,精力不济,生活所累,更关乎被裹挟于时代,内心的焦虑和不宁静。感觉需要些改变,哪怕一小点儿。
于是无意中加入了一个经典共读群,在罗列的几大作品群中,张爱玲,村上春树,奈保尔,东野圭吾,马尔克斯,三毛,余华等等,只剩下前三位的读者群未满,于是,村上与我相逢(虽然多年前我只读过他的一部书《挪威的森林》,且内容早已忘的差不多,而原本想加入的是马尔克斯群,想逼自己读读手头的《霍乱时期的爱情》)
群主选的书是《碎片,令人怀念的1980年代》。这不是部小说,是八十年代早期村上春树连续四年写给杂志的连载,来源是杂志社定期送来的《纽约客》《滚石》《人物》,周日版的《纽约时报》等,他所做的是阅读,选择,用日文改写,发表,类似所谓的专栏写作和编译。村上谦虚地称这本81个短篇的《碎片集》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杂烩”,并不一定能给读者带来阅读后的“拓展视野和心灵的成长”,可以当作一场愉快的,怀旧的“近过去之旅”,带着“搬家时偶尔翻到旧纪念册,接着一一页看下去的心态”去读。
读前言,我窃以为这些是谦词,即使猜想当年写专栏是可能有生计的一方面,但能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介绍,不可避免地要稍加取舍,评论和侧重,这又何尝不是作家自己在其后发声呢?又何尝不是在彰显自己的思想,品味和三观呢?一路读来,感觉比起读小说,共读以随笔《碎片集》开始,恰好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视角,既是对村上作为作者的再了解,也是通过村上的视角对美国文化的再了解。
村上是典型的日本战后一代,国家彻底西化,年轻一代也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这从他读的书,喜好,品味,通晓的语言,醉心的翻译都能看出来,也是他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在世界范围内有影响的一个原因,那里面有西式的思维和影子,又通过东方人的抑制,内敛的行动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忧郁和纠结。
《碎片集》里,村上典型的文艺情结表现在他对文学,音乐,电影,绘画,甚至运动,涉猎之广,了解之多,令人称奇,对与之关联的人物,轶事,趣闻的如数家珍的讲解和内敛谦逊的评论,令人印象深刻,真是个博闻强记的人。八十多篇的随笔短文,方方面面,严肃的,幽默的,暗讽的,明赞的,无不呈现出作者思想更立体的多面,和当时社会更真实的多面。
八十年代真是个“花样翻新”的活跃年代,这从美国报刊杂志中可见一斑:人物,事件,思潮,电影,杂志,评论,无不暗潮涌动,信息高度密集化,追名逐利,整个社会犹如一个“名利场”。八十年代也算是个“潮流年代”,七十年代主流的“反战”“冷战”思潮的消退,腾出了更多的空间让位给多元化,也奠定了现今生活的一些大构架。身处其间的人并不感觉到它的“活跃”,《滚石》杂志曾感慨它“没有理想,没有改革”(短文〈Junk 年代 〉)。
社会进步和发展,在任何年代,肯定是有的,至少在科技进步和生活改善方面存在,而为什么人会有失败感,并不看好自己所处的时代呢?(一如今天的人们)。大概在社会高度发展和多元化的时代,混沌的社会也带来了混沌的理想,人们已无处安放自己最初简单质朴的理想,或者已不知这样的理想变成了什么了,只是被这个社会裹挟而前了。“这种复杂性正是Junk年代的基本精神”。
从来没有好的年代,或坏的年代,海明威还称战后成长的一代是“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呢,任何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是处在“最好的时代和最坏的时代”,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推使它向自己认为的方向发展。读村上的八十年代,他琐琐碎碎提到的东西似乎在今天都是司空见惯的,最多是当今生活的初级设置,低配版,但又何尝不是基本款和经典款。
音乐,电影,运动,心理,时尚,今天仍是人们生活中的话题,若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来读,“这都是神马乱七八糟....”,当时人们“艰苦朴素”所禁锢的思想可能还难以想象和接受,但今天的年轻读者读这还“不太久远的历史”(村上语),可能就感觉有些过时,但我们看到的是我们现在所习惯的生活模式的发端。
村上的创作有时被冠以“后现代式创作”,这种以消费性和符号性为总体特征的后现代文化氛围,以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为特点的后现代思想,使思维不再拘泥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等等,从而使思想更加解放,也使人对于自我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从《碎片集》可以看出一些烙印。
读村上的杂文有这样的感觉,粗读一下,的确如呓语,絮叨,平淡,冷不丁还会冒出莫名奇妙,不相干的句子,你若想跟上他的节奏,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就必须从他风轻云淡,信手拈来的句子中抽离出来,找找这背后的轶事,这样的背景故事才有助于理解他话语的含义,看出他对事情本身的真实想法和倾向。
作为含蓄,内敛的亚洲作家,村上在《碎片集》里对别的作家的作品,特别是自己有想法的名篇巨著的点评是相当审慎的,从来都是婉转的,适可而止的,避免直接了当。作为作者,不以自己的文字发声不可能,也不可避免,村上的做法是客观讲述与此之相关的各方言论和轶事,对这些言论和轶事进行点评,表达出自己的倾向,而这些倾向往往又是温和的,折中的。他品评的著名作家有J·D塞林格的《麦田捕手》,阿瑟·米勒《桥上一瞥》,菲茨杰拉德(真爱无限),海明威《流动的盛宴》,田纳西·威廉姆斯《欲望号街车》;斯蒂芬逊·金的恐怖小说等等,我们通过村上了解了更多的名家轶事。
村上也是热爱生活的人,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觉得生活有趣,才会去发现和享受这些趣,这也是一种敏感和自知自觉,村上从自己钟爱的音乐和不断升级的音响中,发现了“地狱性”;从奥运制服,发现了制作方的“苦衷”;也从名字俱乐部,发现了美国人好玩的一面。冰激凌不断高级化;可乐大战已开始;沙排和冲浪被奥运和大众所接受,这些都彰显时代的变迁;爆米花,咖啡厅,电影院,棒球赛,新奇玩具店.....犹如当当网的推介:“.....村山春树写下自己有意思的故事,零距离接触村上春树,满眼都是美妙的话题,原来世界这么有趣!”
象我这样读村上作品不多,忘的也差不多的人,难以对其诸多作品妄发“真知灼见”,由于毫无征兆和目的地加入了阴差阳错选择的共读圈,怀疑着自己的坚持力,思考着坚持这件事的模式,若不是这样的打卡任务,大概读了也就读了,不久就会全交给作者了,好在这样的任务引发了一些思考,并且促使了思考的整理和记录,日日打卡,天天记事,终于在“读后会心一笑,了解背景后眼前一亮,完成记录后舒心一觉”之后,辑成《拾碎集》
阅读涨姿势,思考增理解,写作清思绪。感谢这段与村上同行的日子和这盒捡来的零零总总的碎片凑成的第一个专题《拾碎集》(http://www.jianshu.com/collection/99e7c846c542)
网友评论